“唐代钧瓷”鲁山窑

鲁山窑烧造瓷种极为丰富,几乎是北方窑口的瓷种在此皆有体现。

 |  正广文化

鲁山窑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其始烧于唐,终于元代。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鲁山窑址发现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唐人南卓在《羯鼓录》中“鲁山花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

“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花瓷器型以壶、罐居多,还有盘、碗等,腰鼓是鲁山窑之代表作。鲁山花瓷又名“唐代钧瓷”“黑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

鲁山窑烧造瓷种极为丰富,几乎是北方窑口的瓷种在此皆有体现。花色多样,其中有唐代花瓷,宋金元时期的钧釉瓷、汝釉瓷、三彩、珍珠地、白地黒花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三彩、珍珠地、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 鲁山窑褐釉花瓷双系罐

高16cm;足径8.2cm

束颈,口外撇,双耳,腹略收,平底,足外撇。

此器器型规整。双耳呈绳状,寓意双升。下部饰铆钉一枚,极显生活情趣。器身上部施褐色釉,釉色光洁。褐色底釉上堆立月白釉,经低温烧制后,堆立的釉彩尚未全部熔融,仍保持了原堆立的釉彩痕迹,此即“立粉法”。

器身下部无釉,裸露黄褐色胎体。施釉与露胎处无整齐界限,恰似泼洒而下的潇洒自然,为唐代施釉典型特征。

唐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高15.6cm,口径7.5cm,底径8.6cm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

唐 鲁山窑花瓷腰鼓

长58.9cm,鼓面直径22.2cm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

唐 鲁山窑花瓷罐

高21.2cm,口径7.9cm,底径9.1cm

罐撇口,短颈,溜肩,腹略鼓,腹下收敛,近底处深刻弦纹一道并微撇,平底。通体施黑褐色釉,施釉不到底。罐身饰以3个连续的蓝色大斑块。釉色乌亮,衬托着天蓝色不规则大片叶状块斑,鲜明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