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预测,未来中国可能成为赴南极旅游最大客源国,国内尽早出台专门针对赴南极中国游客的行为规范,甚至法律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摄影:孔小宁
2月9日国家海洋局在其官网公布了经审议通过的《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简称《规定》),对南极活动、南极活动组织者和活动者做出具体规定,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
《规定》指出,南极活动组织者及南极活动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活动对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损害”。
《规定》提到,申请开展南极活动,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文件报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在受理后提供培训。国家海洋局将根据南极自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分区域建立南极活动总量控制制度。
针对包括旅游、探险、文化教育等南极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规定》禁止带入非南极本土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禁止采集和带出陨石、岩石、土壤及化石,禁止做出可能对南极动植物造成有害干扰的活动。要求在开展南极活动时,对废弃物实施分类管理,不得随意丢弃,并记录处理结果。赴南极活动的航空器,包括无人机,须遵循国际公约和中国规定,按照许可的地点及航线起降及飞行。
《规定》指出,“南极活动组织者或南极活动者违反本规定的,国家海洋局应当视其情节记录其违规事实,将其列入不良记录组织者或活动者名单,在一到三年内限制其再次开展南极活动。” 违法违规组织者和活动者将被移送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南极活动组织者应当为南极活动者委派具备充分经验和环境保护知识的领队,并在南极活动结束后30日内向国家海洋局提交南极活动报告书。国家海洋局可视情况派遣监督检查员随队参加南极活动。
南极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净能力差,不断增加的旅游活动将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资深南极游专家、剑桥大学极地研究所硕士姚松乔曾在中国极地旅游论坛上谈到,游客活动一定程度影响到南极企鹅的数量,其他影响还包括游客对鲸鱼肉、野生动物的非法需求。公开资料显示,人类活动曾经给南极带去了能改变当地物种生活的昆虫、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以及难以分解的废弃物。
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2016年至2017年赴南极旅游的中国游客已达5286人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中国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相比10年前,赴南极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增长了近40倍。据携程旅游网、驴妈妈统计,近年来的南极旅游预订人数增长迅速,南极游在国内将进入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业界有预测,在今年或明年,中国赴南极旅游的游客数量可能达到1万人次,按照近几年年递增2000人左右的增速,要不了多久,中国可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南极旅游第一大客源国,在这个关键阶段,中国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出台针对赴南极中国游客的行为规范,甚至法律法规。”曾两次探访南极的前媒体人孔小宁告诉界面新闻。
在南极旅游人数增长过程中,旅游组织方、邮轮公司等,主要遵循国际规定的《南极条约》,以及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环境保护协议书》,参与南极旅游的各国也有专门颁布针对南极旅游的本国法规,如今国内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显得更加重要。
2015年,曾有媒体报道称,有中国旅客在南极追着企鹅拍照,冲入企鹅群留影。而近几年,赴南极旅游的中国游客和旅行社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例如今年1月飞猪组织的南极包船游,陆续有2000名中国游客前往南极,飞猪方面制作了南极行程手册,对游客行为做出具体规范,例如登陆前要用吸尘器对衣服及口袋“搜身”,不可喂食、触摸鸟类和海豹或接近、摄影而改变他们的生态行为等。
孔小宁告诉界面新闻,95%的中国游客前往南极的交通方式是搭乘外国邮轮,在中国游客占比较少的情况下,可能缺乏中文翻译,邮轮上环保说明和环保讲座无法传达到位。另外也有极少部分中国游客通过在南非乘坐国外航班飞往南极,2017年海航在该线路上首航,未来中国可能会有一些大的航空公司或旅行社独立执飞赴南极的线路。
近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赴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大旅行社出团前30天备案团队信息,加强环保旅游、文明旅游宣传,行前要加强对导游、领队和游客等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游客要签订环保承诺书,减少对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