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家族,坚守真相背后,报业巨头的兴衰

在传记作家詹姆斯·莫瑞斯看来,“仅仅因为普利策新闻奖而记住普利策,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普利策的人生经历可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发展的缩影,他从一名不文的匈牙利青年发展成拥有2000多万美元资产(当时币值)的报业大王,创造了足以令时人者叹为观止的传奇。

 |  环球YOLO精英

文 | 周修文

编辑 | 玲子

如果说起普利策其人,或许熟悉的人并不多,但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正是根据普利策的遗愿而建立的。如果没有普利策奖,或许约瑟夫·普利策会与当年和他一时瑜亮的“报业怪杰”威廉·赫斯特那样,渐渐被人淡忘,只剩下庞大的家族和巨额的财富……

普利策金质奖章

作为家族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的影响和遗泽不可谓不大,最直观的是,家族中所有的继承人也都以“约瑟夫”为名,为了区别开来,只能以普利策二世、普利策三世、普利策四世来称。

在传记作家詹姆斯·莫瑞斯看来,“仅仅因为普利策新闻奖而记住普利策,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普利策的人生经历可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发展的缩影,他从一名不文的匈牙利青年发展成拥有2000多万美元资产(当时币值)的报业大王,创造了足以令时人者叹为观止的传奇。可以说,普利策的发家正是写实版的“美国梦”。

 

1847年,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一个殷实有教养的家庭,但父亲的去世给这个家庭笼罩了一层阴云,生活陷入困境。母亲改嫁,继父冷酷,普利策很想从家中逃离。当时正值美国内战,到国外招募新兵,普利策隐瞒年龄,成功入伍。

青年时期的约瑟夫·普利策

1865年,战争结束,林肯遇刺身亡,普利策的军旅生涯也结束了,他得到一笔佣金,只有135.35美元,从军队中解散,加入了失业的大军。

像其他退伍军人一样,普利策也把西部当作改变命运的圣地。在圣路易斯,普利策在密西西比河的码头上给人装卸过货物,赶过马车,当过跑堂,做过水手……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

1868年,普利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卡尔·舒尔茨。卡尔是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担任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还是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舒尔茨很欣赏普利策,决定雇佣他为记者,这为普利策的新生活打开了一扇门,也是他日后创立报业王国的起点。

普利策每天为《西方邮报》提供专栏文章,他超乎常人的精力、不知疲倦的工作激情和高质量的稿件日渐成为报社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看到普利策的能力之后,舒尔茨将他派遣到杰斐逊市,专门从事政治报道。刚抵达州首府的普利策立刻对贪官污吏发起挑战,报纸上关于政府官员犯罪和贪污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人民说话”的普利策一炮而红,1869年1月,普利策成为密苏里州共和党议员。

1878年,普利策收购了《圣路易斯快邮报》

成为政府官员后,普利策没有放弃报纸,他低价接管了赔本的《圣路易斯邮报》,进行重组改革。报纸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将这份濒临死亡的晚报搞得生龙活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意气风发的普利策还娶了出身贵族阶级的凯特·戴维斯,从此跻身上流社会。

赫斯特与普利策的黄色新闻大战

圣路易斯市显然已经无法承载普利策的勃勃雄心,他要到纽约寻找更大的舞台来施展他的志向。1883年,普利策从商界大亨杰伊·古尔德手中以34.6万美元的价格购得《纽约世界报》。那时候这家报纸每周都在亏损,而普利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囊中羞涩的他不得不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这次收购对普利策来说,绝对是一场搭上了全部身家的豪赌。如果随后一段时间,《纽约世界报》经营状况不能立刻好转,他将倾家荡产,万劫不复。

《世界报》上黄孩子关于李鸿章访美的漫画评论

普利策确实称得上是报业豪杰,他深谙人性,能够准确辨认出纽约市可能的阅读群体。他放弃了原先枯燥的头条,代之以更具有戏剧效果的吸引人的新闻事件,他鼓励员工们使用更简单的名词、欢快的动词、和简短有力的句子,遵循轻松的口语风格,报道必须简单到任何人都能读懂,并且丰富有趣到让大家都难以忘记。

普利策将《世界报》当成了大选的阵地,他亲自撰文,打起了宣传战。并因为他卓有成效的攻击共和党的能力,为把民主党的候选人克利夫兰送上总统宝座,贡献了一份巨大的力量。1885年,克利夫兰成功就任美国第二十二任总统的同时,普利策也高票当选纽约州议员。成功出任议员、主管纽约最成功的报纸之后,普利策又成功点亮了“社会活动家”这一技能——为“自由女神像”众筹。

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当时,自由女神像已经基本完工在法国装船,然而,为安置自由女神,尚需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基座,美国人对这事情似乎很不上心,国会不投资,其他报纸认为这简直是劳民伤财,只有普利策坚持支持这一项目,他亲自撰写社论,呼吁为自由女神像尚未完工的基座众筹,并承诺会在《世界报》上公布每位捐款人的姓名。

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诚恳煽情的文笔,普利策成功了。捐款者像潮水一样涌来,《世界报》借此销量飙升,高居全美第一。《世界报》和普利策也因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普利策为纽约市的一次次选举奔忙,他日夜不停地演说,写文章,策划选举事宜。

1889年《世界报》版面

1889年,普利策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63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纽约世界报》办公大楼。此时他的视力已经很微弱,并在一年后完全丧失。在新落成的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同时,《纽约世界报》宣布他辞去总编职务。

《纽约世界报》办公大楼和正在工作的编辑们

失明之后的普利策,虽然不再编辑新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世界报》的控制,尽管他经常身处海外,但他遥控着这家报纸,使得它在他有生之年,持续发挥其影响力,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

1911年,普利策去逝,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根据他的遗愿,普利策奖设立。除此之外,他还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纽约爱乐协会各捐赠50万美元。

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很多报纸编辑都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普利策撰文写到: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哥伦比亚大学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但可惜的是,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到20世纪70-80年代,普利策奖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用来奖励在新闻、文学、音乐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普利策奖评选以流程严谨、独立公正著称,最大的特色是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体现了普利策的思想:“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自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尽管其间经历了世界大战和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的洗礼,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的传统始终是这一美国最高新闻奖的最大特色。

普利策过世之后,《纽约世界报》留给了他所喜爱的两个儿子:赫伯特和拉夫,而《圣路易斯快邮报》则到了“浪子”约瑟夫(即普利策二世)手里。

最终出人意料的是:赫伯特和拉夫将《纽约世界报》办得愈来愈差,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期间,赫伯特把《世界报》卖给了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因为普利策的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赫伯特不得不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来修改遗嘱。到了1931年,普利策花费毕生心血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在经济大恐慌的浪潮中宣告倒闭了。

普利策二世延续了父亲的改革运动道路,将《圣路易斯快邮报》办得既有尊严又有钱赚。当时,任何有关美国最佳报纸的名单上,《圣路易斯快邮报》总是名居前十。普利策二世来说,报纸优先考虑的是质量而非盈利。

当他的儿子普利策三世成为《圣路易斯邮报》的老板时,他以最虔诚的态度承续前辈的教诲:“我们不只报道新闻,还要照亮黑暗的地方,以最大的责任感诠释这个多难的时代。”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

普利策三世

1986年,普利策三世将总编辑的位子让给吴惠连,发行人的位子给了尼古拉·彭尼曼,而他自己则开始了收集艺术品的贵族生活。恰如吴惠连所说:“无论是作为商人还是报人,普利策三世都是极为杰出的。”1993年5月,普利策三世因癌症去世,享年80岁。

普利策三世去世后,普利策公司总裁一职落在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迈可·普利策的身上。依照家族传代的传统,迈可最终会将总裁一职传给普利策三世唯一的儿子普利策四世,可惜的是,存在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的鸿沟远远大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尽管普利策家族人丁兴旺,可没有一人愿意经营报业。

2004年,普利策公司聘请高盛公司寻找买家。2005年1月30日,普利策公司以14.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李氏企业新闻集团,李氏企业新闻集团以每股64美元买下普利策家族所持有的所有在普利策公司的股份。普利策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一致认为:此并购案对普利策公司的股东的利益是最好的选择,对公司的前途是最好的选择。至此,普利策家族领导了《圣路易斯快邮报》126年的历史落下帷幕,普利策家族全面退出了报业。

 

 

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