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行业的“洋买办”为何越来越难做

市场瞬息万变,如同“洋买办”的外资美妆品牌总代们,日子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难熬了。

 |  青眼

作者:师姐

前不久,“茱莉蔻天猫旗舰店被关”一事将茱莉蔻中国总代——北京恒城实业发展公司(下称“恒城”),与其天猫旗舰店代运营商丽人丽妆的矛盾和盘托出。据悉,因丽人丽妆运营下的茱莉蔻天猫旗舰店业绩表现不佳,恒城于合同终止期将运营权收回,交由旗下自建电商团队上海恒城致美商贸有限公司运营。

表面上看,这一事件呈现出恒城与丽人丽妆关系破裂现状。实际上,更投射出背后茱莉蔻作为品牌端对恒城身为其中国总代,于线上管理状态及品牌市场表现的不满。

事实上,恒城与茱莉蔻的“爱恨情仇”并非个案。近年来,不乏部分依靠代理模式在中国建立起一定知名度的外资品牌,开始逐步收回其代理权。更进一步去说,依靠进口化妆品代理业务发家的“恒城们”,正遭遇着来自“茱莉蔻们”的危机。

显而易见的是,如同“洋买办”的外资美妆品牌总代们,日子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难熬了。

用最小成本打开中国市场

说起美妆界的“洋买办”模式,便不得不提及百雀羚创始人顾植民。据悉,创立百雀羚品牌前,顾植民曾在名动上海滩的先施百货做化妆品销售。此间,经常与妮维雅、夏士莲等热销外资品牌有生意往来,算得上化妆品行业内较早的“洋买办”角色。

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时至今日,美妆界已较少使用“洋买办”一词来形容代理外资品牌的国内商人。但不得不说,“洋买办”实属中国对外贸易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以看到的是,较于宝洁、资生堂、爱茉莉等综合实力强劲的美妆集团而言,那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均不及这几大集团,抑或难以凭借自身实力打开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或品牌,便只能以在中国设置总代这种方式来实现商业上的迂回战略。

加之,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且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如何对不同区域消费者和渠道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管理,于外资品牌而言也是一大挑战。这一点,从上述几大外资美妆集团于中国市场20多年的表现与尝试中,也不难得到诠释。

因此,对于大部分还未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和知名度的品牌来说,早期通过在中国设立总代的方式对这一市场进行试水,无疑算得上损耗最小且最为保险的商业打法。

众所周知,此前,除前文提及的恒城,还有颖通(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颖通”)、北京美缇商贸有限公司(下称“美缇”),被业内视为最具影响力的三家进口化妆品代理商,且一度为诸多外资大牌在中国的销售、知名度、渠道等做出重要贡献。

其中,成立于1997年的美缇,早在2010年时,国内年销售额和转口贸易额便双双达到5亿元,鼎盛时期,其甚至手握40余个国际知名香水和护肤品牌。另外,颖通2008年接手蜜丝佛陀代理权后,也凭借其强大的渠道力,让这一品牌5年内复合增长达64%。

无奈,花无百日红。近年来,以上述三大公司为代表的进口化妆品代理商,市场表现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典型如美缇,2017年1月因被曝光涉嫌2.5亿元香水走私案,公司已名存实亡。另外,因被科蒂收回妙巴黎、蜜丝佛陀、古驰及雨果博斯的全国代理权,颖通在中国香水市场的占有率也由2016年的34%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26%。

此外,部分韩国和台湾品牌收回中国内地总代运营权的案例亦不在少数。

例如,2009年牵手北京振颜丽舍商贸有限公司的韩国婵真,2011年便于上海成立法人公司并逐步开启直营,打破二者的“十年之约”。同样,2009年台湾森田药妆与深圳思萨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后,2013年森田也提出收回部分地区代理权。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做着“洋买办”生意的进口化妆品代理商们,于一定时期内为外资品牌们在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如今看来,却也难免沦为外资品牌开疆拓土的工具。

去中介化带来的模式颠覆

显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客观而言,这是外资品牌和“洋买办”们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资品牌的角度而言,因其自身在中国市场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和经验,便希望在产品选择、服务、品牌形象及渠道深耕等方面做进一步规范和巩固;而从代理商的角度来说,其自身的角色属性,决定其必须更关注所代理品牌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等现实因素。因而,双方产生分歧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意识到渠道混乱对品牌造成的恶劣影响,于是尝试在中国设立法人公司逐步收回代理权以规范品牌发展。这一点,在部分韩国品牌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美迪惠尔面膜,此前便备受渠道窜货、价格混乱、假货等一系列问题困扰。2015年开始,美迪惠尔不仅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还进一步将中国市场的运营收归直营。

同样,韩国爱敬集团也于去年底在上海成立法人公司,其上海负责人曾对师姐表示,爱敬有意从品牌系统化及渠道精细化管理两方面下手,以此提升旗下LUNA和AGE20’S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和渠道商中的形象。

这意味着,当下外资品牌除垂涎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外,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吃相”。因而,保障渠道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始变得更加重要。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总代的力量显然已不足以满足这些外资品牌的需求。所以,这进一步影响着进口化妆品代理商们的业务规模。

此外,除品牌商收回代理权动摇根基外,实体渠道衰落及电商冲击加剧“洋买办”的困境。

据《北京商报》报道,2011-2015年间,国内日化行业于实体渠道遭遇零增长甚至下滑。2015年,78%的代理商企业毛利率在20%以下,23%的化妆品代理商经营状况同比下滑;2016年一季度,业绩下滑的代理商数量增长至32%。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美缇、恒城还是颖通,它们代理的进口品牌多属于中高端品牌,这客观决定主要销售渠道集中于百货商场。然而,百货商场渠道增长放缓已成不争的事实,这连带“洋买办”的生意开始承压。

再者,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模式中“洋买办”利用渠道不通畅,从而获取中间差价利益。但电商模式的去中介化,客观颠覆了“洋买办”们原有的商业交易链条。更何况,随着海淘兴起,无论是市场还是渠道亦或产品价格都变得越发透明,这客观造就“洋买办”的中间交易角色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商业边界变得模糊的互联网时代,“洋买办”如不能顺应外部大环境之变,走向衰落似乎也是可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