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在线上与线下不断延伸,各方对应用场景的争夺必将呈现白热化。

 |  睿信咨询

作者:杨力

电子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根据电子支付使用终端的不同,可分为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数字电视支付、POS机刷卡支付等。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银时代。2003年以前,中国的电子支付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参与方为各大银行机构,支付方式以网上银行为主,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第二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崛起时代。2003年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涉足支付业务,电子支付市场开始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全面移动支付时代。2010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各大银行开始推出手机银行APP;同时,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发力移动支付市场,依靠其强大的线上生态场景优势抢占市场份额。2016年,我国电子支付交易规模接近2500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睿信致成认为当前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趋势一:第三方支付业务迅猛发展,而银行的电子支付业务增长开始趋缓。

2016年,我国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9.53% 和100.65%。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间电子交易笔数比2015年仅增长3.61%,交易金额比2015年反倒降低0.7%。由于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既是互联网交易入口的垄断者,又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优势都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将持续。

趋势二:支付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持续收紧。

随着电子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支付行业综合监管、分层监管的主旋律基本定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多层次、全领域的支付清箅行业自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人民银行不但明确了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更对违规支付机构严惩不贷。2017年,互联网金融整治持续、备付金管理集中存管通知、网联上线都意味监管将持续趋严,同时,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银行的违规处罚仍然未放松,支付行业将进一步规范经营。

趋势三:电子支付各参与方对支付场景的争夺呈现白热化。

2016年支付宝公布用户4.5亿,微信支付用户超过3亿。支付宝和微信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90%市场份额。支付宝、微信支付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借助其强大的生态系统,不断强化客户粘性,移动支付用户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依赖逐渐呈现刚性化特征。为了扭转在竞争中的不利形势,金融机构方面,支付清算行业的传统巨头银联拥有完善成熟的资金清算系统,是支付清算体系的“中央军”,在竞争中得到政府部门有意识的保护,监管部门内明确规定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绕开清算机构与银行合作,从而保证银联在支付业务必能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多家银行业巨头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达成合作,NFC技术可能重获生机,从而实现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反击。

在双方的争夺中,支付场景成为制胜关键。对用户来说,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NFC支付,不同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方式在便捷性、安全性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支付场景成为制胜关键。随着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在线上与线下不断延伸,各方对应用场景的争夺必将呈现白热化。

趋势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支付中的应用将大有可为。

在跨境支付场景中,由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缺乏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不同国家之间还存在政治、监管等因素的差异,对电子支付进一步扩大支付形成制约。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模式是非常有潜力的电子支付终极解决方案,未来必将大有可为。当然,区块链技术本身除了是一种技术手段外,也是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区块链的核心思想与我国社会管制的基本理念和金融行业的监管思路是存在矛盾的,未来其在我国电子支付领域的发展也必将是一波三折的。

展望未来,随着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电子货币必将在全社会范围内替代传统货币,电子支付领域必将将面临着更大的变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睿信咨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