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漏洞门”回顾:千年虫后最大安全漏洞 英特尔市值蒸发200亿美元

1月2日披露的芯片级安全漏洞Spectre、Meltdown被誉为“千年虫”之后计算设备发展史上最大的安全漏洞,造成英特尔市值缩水204亿美元,同期老对手AMD股价则涨幅接近10%。

 |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正豪 

自美国科技博客The Register于2018年1月2日率先披露由CPU Speculative Execution引发的芯片级安全漏洞Spectre(中文名“幽灵”,有CVE-2017-5753和CVE-2017-5715两个变体)、Meltdown(中文名“熔断”,有CVE-2017-5754一个变体)以来,英特尔、ARM、AMD、苹果、IBM、高通、英伟达等都已承认自家处理器存在被攻击的风险。

尽管由CPU底层设计架构引发的此次安全“漏洞门”事件,波及到几乎所有的芯片厂商,但全球芯片业“老大”——英特尔成为最显著的输家。《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英特尔的股价已经由1月2日的46.85美元/股下跌至1月11日的42.50美元/股,市值缩水204亿美元。又观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该公司股价已经从1月2日的10.98美元/股涨至1月11日的11.93美元/股,涨幅接近10%。

英特尔等芯片厂商、微软等操作系统厂商、苹果等终端厂商应对此次CPU安全“漏洞门”的措施均指向“打补丁”。英特尔中国相关发言人1月10日在电话和邮件中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2017年)12月初我们开始向OEM合作伙伴发布固件更新。我们预计(过去)一周内发布的更新将覆盖过去5年内推出的90%以上的英特尔处理器,其余的将在(2018年)1月底前发布。此后我们将继续发布其他产品的更新。”该发言人强调英特尔“不会进行芯片召回”。

“漏洞门”被提前泄露

此轮CPU“漏洞门”被誉为“千年虫”之后计算设备发展史上最大的安全漏洞。

什么是“千年虫”?也就是计算机2000年问题。因为以前计算机内存比较小,年份都是用两位数表示,比如1980年就是80,到1999年,80年出生就是99-80=19岁,但是在2000年,变成00-80=-80岁了,这就是所谓的“计算机2000年问题”。

此次CPU“漏洞门”又是怎么回事?华为一位技术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人们向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分为正常可被执行、异常不被执行两种,按照最初的架构设计,异常不被执行的指令会留在缓存里面,同时被认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即使这些指令可以看到内存机密信息也没关系,但现在已证实这些指令还是在曾经访问过的内存里面留下蛛丝马迹,并且可以被攻击者利用,从而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

谷歌旗下的Project Zero(零项目)团队率先发现了由CPU Speculative Execution引发的这些芯片级漏洞,并将之命名为Spectre(幽灵)和Meltdown(熔断),并通过测试证实了Spectre(幽灵)影响包括英特尔、AMD、ARM等在内的众多厂商的芯片产品,Meltdown(熔断)则主要影响英特尔芯片。

“这些漏洞是谷歌公司的Project Zero团队最初在2017年6月向英特尔、AMD、ARM公司通报的。因为这些安全风险涉及各种不同的芯片架构,所以在获得Project Zero团队通报并对问题予以验证之后,英特尔、AMD、ARM等厂商迅速走到一起,并由谷歌牵头签订了保密协议,同时在保密协议的约束下展开合作,从而保证在约定的问题披露期限(2018年1月9日)到达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英特尔中国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不仅是谷歌的Project Zero团队,在2017年下半年又有数位研究者独立发现了这些安全漏洞。“这些研究者得知这些安全问题已经由Project Zero团队向芯片厂商做出通报,产业界正在合作,加紧开发解决方案之后,也同意在产业界协商同意的披露时间点(2018年1月9日)之前对他们的发现予以保密。”英特尔中国相关人士表示。

但随着披露时间点(2018年1月9日)的临近,此次CPU安全“漏洞门”还是在2018年1月2日被提前披露。谷歌随后2018年1月3日也披露了相关情况——Project Zero团队在2017年6月1日向英特尔、AMD、ARM通报了Spectre,2017年7月28日又向英特尔通报了Meltdown。

抱团应对

尽管与“千年虫”类似,此次CPU安全“漏洞门”的根本原因是底层架构设计造成的,但问题被披露以后,舆论的矛头主要指向了英特尔。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方面是因为Spectre和Meltdown两个漏洞都涉及到了英特尔,另一方面是因为英特尔是全球芯片行业的“老大”,其产品覆盖面、受影响的用户群体无疑是最大的。

对于CPU安全“漏洞门”被媒体定义为英特尔芯片安全“漏洞门”,英特尔方面颇感委屈。《中国经营报》记者2018年1月3日收到的《英特尔关于安全研究结果的回应》称,这些安全漏洞“不是英特尔产品所独有”。1月4日,英特尔发布更新声明,表示“英特尔已经针对过去5年中推出的大多数处理器产品发布了更新。到下周末(1月14日),英特尔发布的更新预计将覆盖过去5年中推出的90%以上的处理器产品。”

根据美国《俄勒冈人报》报道,英特尔CEO柯再奇在1月8日还向员工发送了一份备忘录,表明该公司将建立新的“英特尔产品保证和安全”部门,加强安全工作。柯再奇在1月9日的CES 2018开幕演讲中再次强调,“在本周内,修复更新将覆盖到90%的近5年产品,剩余的10%也会在1月底前修复。”

在英特尔之后,AMD、ARM、高通、英伟达、苹果、IBM等厂商也陆续承认了此次“漏洞门”对自家的产品有影响,并表示可以通过系统补丁更新进行解决。

比如,ARM在公开声明中表示“许多Cortex系列处理器存在漏洞”;AMD官方声明承认部分处理器存在安全漏洞;IBM表示“谷歌公布的芯片潜在攻击隐患对所有微处理器都有影响,包括IBM Power系列处理器”;高通表示,“针对近期曝光的芯片级安全漏洞影响的产品,公司正在开发更新”;英伟达声称,该公司部分芯片被Spectre影响,可以引发内存泄露。上述公司在承认受到“漏洞门”影响的同时,也都表示正在或者已经开发安全补丁,以提升受影响芯片的安全水平。

不仅是芯片厂商,微软、谷歌、苹果等操作系统及终端厂商,也陆续加入为用户“打补丁”的行列。比如,苹果在官方网站承认“所有的Mac系统和iOS设备都受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该漏洞攻击消费者的实例”;苹果还声称,“将更新Safari以防范攻击,同时也在对两种漏洞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在iOS、macOS以及tvOS更新中发布新的解决方案。”

现集体诉讼

尽管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终端产品厂商都在尝试用“打补丁”的方式解决此次CPU安全“漏洞门”危机,但消费者对产业界的应对方式并不满意。

根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Engadget报道,因为CPU安全“漏洞门”事件,英特尔在美国已遭遇三宗诉讼,且全是集体诉讼。Engadget认为,这意味着受到损害的更多消费者可以加入原告队伍进行索赔。目前还未爆发针对AMD等其他厂商的诉讼事件。

简单来说,消费者起诉英特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时隔半年之后才披露安全隐患,二是“打补丁”会影响自己电脑的性能表现。

对于延期披露的问题,英特尔中国相关人士表示,这是在为积极应对争取时间,从得知漏洞存在到如今的6个月,英特尔一直在联合其他厂商加快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一个由大型科技公司组成的联盟已经展开合作,研究并准备应对方案”。

对于影响设备性能的问题,外媒援引一名开发人员的说法称,对CPU内核进行的修补将影响所有的操作系统工作,大部分软件运行将出现“一位数下滑”(即10%以下),典型性能下降幅度为5%,而在联网功能方面,最糟糕的性能下降幅度为30%。也就是说,通过“打补丁”解决安全“漏洞门”,将导致计算设备性能下降5%~30%。

但英特尔方面在邮件中坚持认为,“Meltdown和Spectre两个CPU漏洞不会对电脑性能产生太大影响”,该公司“SYSmark测试显示,‘打补丁’之后的CPU性能降幅大约为2%~14%”。

事实上,《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英特尔和AMD等厂商在过去发生过多起CPU Bug事件,比如1994年发现的奔腾FDIV Bug、1997年发现的奔腾FOOF Bug事件、2008年发现的英特尔ME漏洞等,以及AMD的Phenom(弈龙) TLB Bug、Ryzen(锐龙) Segfault Bug等。其中英特尔奔腾FDIV Bug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缺陷,最初英特尔并不重视,只决定为部分被证明受影响的用户更换CPU,后来迫于舆论和市场压力,英特尔召回了所有受影响的CPU,当时损失高达4.75亿美元。后来被发现的多起CPU Bug事件,英特尔和AMD都是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针对此次安全“漏洞门”,英特尔会不会召回自家芯片?英特尔中国相关发言人援引柯再奇的公开说法称,Meltdown和Spectre要比1994年的奔腾FDIV容易解决,而且英特尔已经开始在解决这些漏洞,因此英特尔“不会召回受Meltdown和Spectre漏洞影响的芯片产品”。

相关报道:英特尔回应芯片漏洞:受影响的可能不止英特尔,正与其他厂商合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