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真正的“中国合伙人” IDG早期团队组建堪比七剑下天山

IDG中国团队的组建过程,现在回头看来,颇有些“七剑下天山”的色彩。

 |  独角兽工场

编者按:即日起,独角兽工场(ID:Djscamp)推出中国风险投资三十年系列报道,本文为第三篇,感谢关注!

1999年是互联网浪潮在中国大肆兴起的一个重要年份。也就是在这一年,IDG中国从之前美国IDG公司的一个部门改为合伙人制,这也就是今天的IDG雏形。

在改为合伙人制之后,IDG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去哪里寻找合适的管理团队呢?最初,麦戈文请来到中国考察的是英国老牌风险投资的高级人员,他们列出了严格的选人标准:具有10年以上基金管理经验,读过世界名校的MBA,年龄在35岁~45岁之间。结果在当时的国情下,找了一年半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原因很好理解:符合这种筛选条件的人才大多在海外,即使回国也多半是进了投行的,愿意去涉足风险投资领域的可谓凤毛麟角。

依据这个现实情况,熊晓鸽说服了麦戈文,决定自己组建IDG中国风险投资的本土化团队。团队的组建过程,现在回头看来,颇有些“七剑下天山”的色彩。

第一个加盟的合伙人叫周全,是熊晓鸽的老搭档。两人相识于1984年,当时熊晓鸽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研究生,去大连找以前的同学玩,周全当时是他同学的室友,两人一见如,很快成了好朋友。更巧的是后来两人都去了美国,熊晓鸽做记者期间周全就住在他家附近,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很有共同语言。

为什么熊晓鸽会选择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周全呢?仅仅是因为旧相识吗?其实不然,据熊晓鸽后来回忆:“我们有很多年的沟通基础,经历相似,互相认同。周全没读过MBA,没有管过公司,但是聪明,肯学习且具有不为常人所知的激情。寻找合伙人和寻找投资项目有相通之处,没有共鸣是没法合作的。”这才是选择周全的真正原因。

作为最早加盟的合伙人,周全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和预料的困难以及挫折。缺乏基金操作经验、与国内合资伙伴目标不一致、与VC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法律环境缺失、私有经济发展不完全……甚至上当受骗等等这一切都令周全印象深刻。然而IDG董事长麦戈文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起了很大作用。他在IDG中国风险投资设立之初就建立起的基本框架制度,即使后来有了新的普通合伙人加入,也不会对原有基本框架制度进行大的调整。与此同时,麦戈文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上也给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由,使得本地化的IDG中国的管理团队运作很顺畅。

第二个加入的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林栋梁。1993年加入IDG中国之前,他一直和北京科协有合作。后来因为IDG与科协计划一起成立基金,他因此结识了熊晓鸽,并被他的诚意打动,最终加入IDG中国并负责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投资。

1994年加入IDGVC的章苏阳在技术及国际金融方面有坚实的专业背景。他于1982年获上海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8至1990年在德国进修企业管理,并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国际金融。他和熊晓鸽的结识是在1993年他出任上海万鑫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后的一个项目合作会上。

不过章苏阳的加入也并非一帆风顺的。起初因为对风险投资领域的不了解,他拒绝了熊晓鸽的邀请。之后他在出国考察时发现风投是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而中国更是处在萌芽初期,再加上他自己也在业务往来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风投机构,最终下定了加入IDGVC的决心。

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的杨飞于1997年加入IDGVC,此前他曾担任过广东省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发行部部长、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负责人、广东外经贸发展研究所咨询部主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他长期从事证券业的管理,对国内证券市场演进过程熟悉,并在资本经营、企业购并重组、上市融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一直是政府工作背景的杨飞进入VC行业纯属机缘巧合。1995年底,周全代表IDGVC在广东太平洋投资基金找一个总经理的时候偶然认识了杨飞,不过一直到了两年之后,杨飞才离开原来工作的政府部门进入IDGVC。

另一位合伙人过以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取得MBA,并取得马萨诸塞州大学高分子工程博士学位,算是第一个“海归派”的合伙人。1996至1999年,他在纽约的索罗斯基金集团工作,期间他成绩卓越,尤其是在技术项目的投资方面尤其突出。他还协助管理金额达30亿美元的Quantum Industrial Holdings对冲基金。1999年,过以宏正式受邀加入IDG。

第七位IDG元老级合伙人是李建光。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一直到1992年都在担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之后他去了加拿大念硕士学位,94年毕业之际,正直北美经济萧条,但是相反之下,亚洲经济很繁荣,于是他放弃在美国读博的念头决定回国。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到当时后来加入的英国的投资公司的负责人,问李建光有没有兴趣做基金,做投资。当时李建光只有一个想法:赶快逃离科研研究人员的生涯,换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即使当时的他心里完全没谱。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本来想做学者的人变成一个投资人。命运最终也让李建光和熊晓鸽在VC圈结识了彼此,从此IDG资本又多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合伙人。

相关文章:

中国风险投资三十年:从拓荒到蜂拥而上

熊晓鸽与IDG的崛起:一个硅谷记者开启的中国V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