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与滴滴“开怼”:“二选一”还是碰瓷

嘀嗒与滴滴的这次争端,实际上凸显了移动出行平台对于司机资源的争夺:新入局者寄希望通过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少的抽成来粘住司机,已入局的老玩家,则希望阻止司机流失,通过各种措施防止“蛋糕”被瓜分

 |  法治周末报

出租车司机李师傅为了多接单,购买了两部手机,分别装载了滴滴和嘀嗒App。 资料图

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罗聪冉

移动出行出租车市场燃起新战火。

近日,嘀嗒拼车发布公开信称,滴滴要求安装嘀嗒App的出租车司机在两者之间“二选一”。滴滴出行随后则回应称,嘀嗒描述的情况并不属实,这是在“碰瓷”营销。随即嘀嗒再发声称公开信是基于事实作出的声明。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陷入“口水战”。真相究竟如何?有观点指出,无论是滴滴“二选一”还是嘀嗒“碰瓷”,都与公平竞争相悖;而在这场争端背后,说明出租车司机已成为各出行平台争夺的核心资源。

双方各执一词

事情起源于12月10日晚间,嘀嗒拼车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称12月7日下午,深圳市6名出租车司机遭遇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的威胁,起因是他们安装了嘀嗒出租车的司机端App。

嘀嗒拼车在信中写道,近期嘀嗒正在深圳开展业务,嘀嗒出租车现场工作人员刚为司机安装完App没过几分钟,都还没离开,这几名司机就接到了滴滴出行客服的电话:“我们已经监测到你装了嘀嗒出租车App,现在你只能二选一,如果你装了嘀嗒,我们将对你进行封号处理。”

“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司机也接到过类似的电话,我们尚不得而知。”嘀嗒拼车写道,作为行业领导者,滴滴理应承担起正确引导行业方向,营造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的责任。

12月11日上午,滴滴方面回应称,其彻查了所有可能的渠道,均未发现有任何滴滴员工有过嘀嗒拼车文中描述的行为。从技术原理和权限管理上看,也无法出现文中所谓“刚刚安装完App没几分钟,都还没离开,就接到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说监测到了”的情况。

同时,滴滴强调,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碰瓷”走捷径;对于文章中针对滴滴公司的恶意抹黑和诋毁,将启动司法程序,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月11日下午,嘀嗒针对滴滴的回应又作出声明称,此前《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是基于事实作出的声明;滴滴要求司机“二选一”的情况,不单发生在嘀嗒出租车之上,据媒体报道,在美团进入南京市场时,也发生过类似情况;至于滴滴出行的客服如何做到“文中描述的行为”,不做推测。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联系到嘀嗒拼车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希望嘀嗒拼车提供其文中提到的出租车司机联系方式或者与此相关的证据,该负责人没有正面回应,表示以此前发布的两个声明为准。法治周末记者又联系到滴滴公关部负责人,其也表示以之前发布的回应为准。

两者都可检索正在运行的应用

那么,从技术上看,一个打车应用软件是否可以监测到用户安装了其他应用?业内人士指出,在安卓系统手机上,各个软件之间其实都知道司机有没有装其他的打车应用,这是因为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定制的ROM(只读内存镜像的简称),一般会在安装新应用时自动配置这款应用所需要的权限;而大多数的司机在跑单时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统手机。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查看了魅族手机上的应用管理,发现滴滴出行App、滴滴车主App、嘀嗒拼车App、嘀嗒出租司机App的权限详情中,都有读取“您的应用信息”这一项权限,即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以上几个App都可以检索正在运行的其他应用。

对此,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很多App安装后都会收集手机应用列表,这是安卓提供的系统接口,应用软件之间通过系统公开的接口获取信息或共享资源,这是一种正常的操作;根据以上App权限,这几家应用软件的确可以检索到手机正在运行的App信息,不过要做到刚安装完嘀嗒App就被滴滴监测到,除非是滴滴刻意收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分析。不过,滴滴否认了员工有嘀嗒拼车描述的行为。

一位北京的滴滴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其手机上就同时安装了滴滴出行和嘀嗒拼车的司机端,未接到过滴滴客服的“威胁”电话,但这位师傅因为担心两个应用在一个手机上的话,没办法同时打开应用接单,所以用了两个手机进行操作。

记者看到,这两部手机分别安置在李师傅方向盘两边的固定支架上,两个应用界面都在不间断地播报着实时订单和平台通知。李师傅称,嘀嗒拼车最近正在做活动,新司机接单就可以获得75元的奖励,所以会更关注嘀嗒App;不过平时为了多接单多赚取奖励,两个App都会使用。

司机资源争夺战加剧

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分析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嘀嗒与滴滴的这次争端,实际上凸显了移动出行平台对于司机资源的争夺;在网约车行业,谁圈占的司机越多,意味着竞争优势越大;而司机资源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取——新入局者只要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少的抽成,就能很好地粘住司机。所以对于早已入局的老玩家,为了防止“蛋糕”被瓜分,也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阻止司机的流失。

根据深圳市交委于12月7日公布的数据,目前深圳市许可网约车数量1.5万辆,而巡游出租车约有1.88万辆。上述互联网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网约车新政的逐步落地,网约车行业得到进一步规范,也意味着进入门槛更高,不符合新政要求的私家车开始退场,网约车数量和补贴较高峰期都有所减少,在高峰期打车甚至都超过出租车价格,不少乘客又回流至出租车,因此,出租车司机成为了各平台争夺的核心资源。

资料显示,嘀嗒出行此前一直定位拼车市场,业务布局早于滴滴顺风车业务,今年10月,嘀嗒拼车宣布在北京、上海两地正式开通出租车业务。除此之外,今年8月,首汽约车在青岛等地也进行了出租车网约业务的试点工作,11月在北京上线试运行。易观千帆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滴滴出行日活跃量保持在8000万至1亿人左右,位居首位,远远领先于嘀嗒拼车等出行应用。

“目前,网约车的整体市场格局相对已经比较稳定,滴滴占领寡头地位,不过在一些细分市场中,也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例如,拼车领域有嘀嗒拼车、租车领域有神州租车等,所以这种格局也是阶段性的,滴滴应该也会感受到新入局者的威胁,未来的走向还要看新入局者与各个入局者之间的较量。”上述互联网分析人士指出。

“抢司机”的情况,在今年2月,美团打车业务进驻南京时也曾被媒体曝光。媒体报道,滴滴运营人员曾在美团打车业务进驻南京时,对其进行过“阻击”,要求南京地区滴滴快车司机禁止上线美团打车业务。随后,在美团打车上线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滴滴迅速在南京推出了优享计划,这款介于快车和专车之间的全新产品,被指对标的正是美团打车的车型。

“二选一”“碰瓷”均有违公平竞争

北京市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士廪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口水战”,从法律层面来看,无论是“二选一”还是“碰瓷”的行为,都不符合公平竞争。

“对于前者而言,如果企业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情况下,实施‘二选一’行为,根据反垄断法,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即便企业不具备市场支配力,其目的也涉嫌限制竞争。对于第二种情况而言,如果是故意捏造、‘碰瓷’营销,通过诋毁竞争对手,搭便车进行宣传营销,毫无疑问也是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既不具有商业道德,也没有遵守诚信经营的规则。”魏士廪指出。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二选一”频频出现,诸如360与QQ、京东与阿里、菜鸟与顺丰等,均被曝光强迫用户或商家“二选一”,引发舆论的关注。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二选一”现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从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起初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分散、非中心化,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各行业之间不断出现合并,慢慢走向了集中化,头部平台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在头部平台占据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后,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可轻而易举地“控制”商家或者用户,最终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频发的“二选一”现象,魏士廪建议,首先,执法机构要敢于执法,对涉事企业进行调查,如果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应进行严格执法;不过,也需要指出,目前对于是否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此外,对于不走“正途”、搞“碰瓷”营销宣传的行为,魏士廪表示,受害方可以提起诉讼,也可以向行政执法机构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