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收购高田,并非是一桩占了便宜的买卖,至少不值那么多钱。
东京时间2017年6月26日,日本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CEO高田重久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资料图
作者:曾高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正在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中国企业在狂飙突进,日本企业在激流勇退。
最近,继海信集团以7.5亿元人民币获得日本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后,中国企业再度出手,宁波均胜电子豪掷16亿美元(约106亿元人民币),并购了另一家日本企业“高田公司”。
定位于做汽车配套生意的高田公司,品牌不像东芝那样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但在圈内,其名声和地位并不逊色于东芝,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配套供应商,几乎所有汽车大品牌,如大众、奥迪、丰田、本田、马自达等,都与高田气囊有密切合作。
鉴于这种江湖地位,高田气囊出现问题后,殃及的品牌之广,汽车召回数量之多,造成的损失之重,盛况空前,给全球汽车工业带来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打击。据数据统计,全球有1亿多辆使用高田气囊的汽车被召回,仅在中国就高达1千万辆。
2015年,高田气囊被曝存在安全隐患,在打开时张力过大,会爆出零件,导致驾乘人员二次受伤。到2015年5月,仅本田汽车就有6位使用者不幸离世。这个问题使得高田公司面临巨额赔款,由于无力支付,日本高田公司不得不于2017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超过90亿美元;其美国子公司亦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规模在1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之间。
这件事,彻底压倒了高田气囊,让其由一支“绩优股”瞬间变成“垃圾股”,给了均胜电子低价收购的机会。
106亿元人民币,是笔不小的数字。这笔收购划算吗?均胜电子是捡了个大便宜还是烫手山芋?
如果不是摊上事儿导致破产清算,这个价并购高田是太划算不过了——当前,如果不出事,高田也不会沦落到破产卖身的地步,均胜电子也不会有收购机会。如果这事可以到此为止,给高田公司注入资金后,高田可以东山再起,也是划算的。
但问题是,这摊破事对高田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其流毒无法得到肃清,高田现在剩下的,只是负资产了。由于是汽车配套,由于事关用户生命安全,由于牵扯范围太广,这种影响是持续的、深远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修复。
从目前来看,这个曾经的安全气囊全球第一品牌,已经成为负资产,不仅害己,也把合作伙伴给坑了。在行业内,汽车厂商都是谈高田气囊色变,都没有企业敢找高田气囊合作了,要在短期内重建双方信任关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高田气囊曾经最有价值的客户渠道资源,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其次是品牌。高田气囊曾经是安全气囊全球第一品牌,但现在,其品牌美誉度已经归零,品牌价值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出现后,高田的品牌价值就透支殆尽,转变成为负资产了,业内合作伙伴都唯恐避之不及。
那么,均胜电子买下高田公司,究竟能得到什么?
均胜电子是一家汽车配套企业,产品系列包括驾驶员智能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空调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进排气系统、空气管理系统、车身清洗系统、后视镜总成等。旗下百利得安全系统也生产安全气囊。这次收购,均胜电子看中高田的,可能就是其技术、品牌和渠道。但实际上,估计勉强可以派上用场的,就只剩下技术这一项了。
百利得希望通过收购,整合高田技术,帮助自己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供应商。如果百利得奔着这个目标去,最后结果可能就要打折了。高田在技术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其安全气囊的安全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其技术带来的隐患又该如何避免?将来类似问题会不会重复出现?如果出现了,那岂不是把均胜电子也拖进了高田今日的困境?
由此看来,均胜电子收购高田,并非是一桩占了便宜的买卖,至少不值那么多钱。接下来,如何变废为宝,将考验均胜电子妙手回春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