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投资思路让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罗斯成为亿万富豪?

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下一个好机会,然后重重的加注,为了能发现更多好机会,一定要成为每天读书的终生学习者。

 |  富日记

每个人都想发财,都想实现财富自由,但为什么许多人拼命工作,还是离这个目标很远呢?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许多人的勤奋都是战术上的,在更高层面的战略上思考太少。

在发财致富的道路上,什么是战略思考呢?不是具体投资哪支股票,或者做什么投资决定,而是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做投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股神巴菲特、他的好伙伴查理芒格,以及金融大鳄索罗斯这些牛人的一个共同的投资思路。

这个思路并不能保证你成为亿万富翁,无论什么时候,成为亿万富翁都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但一定能增加你成为亿万富翁的概率。

巴菲特、查理 芒格和索罗斯的经验都验证了这个思路,那就是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这样的机会来临之后,迅速地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经过自己知识体系的验证,发现获胜的几率极高,那么动用过去的谨慎和耐心得来的资源,重重地压下赌注就可以了。

查理 芒格正是这样做的,他将大比例的资金投给个别“受关注”的机会。

如果他喜欢一家企业,他会下非常大的赌注,而且会长时间地持有该企业的股票,在他看来,只要购买三家公司的股票就足够了。

这和巴菲特相同,巴菲特在2010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写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出现好机会时,重重地压下赌注。

金融大鳄乔治 索罗斯也是这样做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投资是当年狙击英镑,一次就狂赚了10亿美元。

但许多人不知道,当年狙击英镑狂赚10亿的创意及操盘者,都是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那么,索罗斯做了什么?

德鲁肯米勒做的是战术上的操作,而索罗斯做的是战略上的决定。

德鲁肯米勒在演讲中称,当时索罗斯所做的交易中,约90%都是他的点子,在那个“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传奇故事中,德鲁肯米勒的15亿美元押注即将到期兑付,正考虑进一步增加头寸拨备,甚至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

这时索罗斯说,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信心十足但是只投入很小头寸,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索罗斯说。最终他们加上杠杆,押上了100亿美金,并大获全胜。

你看这个思路和巴菲特、查理 芒格不谋而合,重重地压下赌注,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索罗斯的策略是:“专攻要害。” 如德拉肯米勒所说的那样:“当你对一笔交易充满信心时,就要给对方致命一击。索罗斯对我不多的几次批评是因为我对市场判断正确时,没有最大限度地抓住机会放大胜果。”

芒格也认为,只要几次决定便能造就成功的投资生涯,如果把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决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个,他们的表现就显得非常平庸了。

但如果你只是听到这儿,觉得找到了发财的秘诀,看到机会时,就重重的押注,你多半不会发财,反而会一贫如洗。

因为你没有辨别机会的能力,这是机会还是陷阱呢,如果是机会,是平常的小机会,还是难得的大机会呢?

只有从各种机会和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中发现好机会,再重重加注,才是致富的正确路径。

如何发现好机会呢,芒格说这种机会很少,它们通常会落在不断地寻找和等待、充满求知欲望而又热衷于对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做出分析的人头上。

也就是你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才可能发现好机会。

芒格说他经常见到一些并不聪明的人成功,他们甚至也并不十分勤奋。但是他们都是一些热爱学习的“学习机器”。

怎么做呢,芒格的建议是读书 ,他说他这一辈子认识的所有智者,没有不爱看书的,他和巴菲特看书之多都能吓着你,他的孩子取笑他说他就是一本伸出两条腿的书。

前两天看过一个软银孙正义的介绍,说他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住了两年的医院,这两年,他阅读了4000本书,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许多人评论说两年读4000本书是吹牛,一天要读6本,不可能,还有人说数字不对,听说是读了3000本书,但其实这都不重要。

不管是3000本书,还是4000本书,甚至是1000本书,都是超出常人许多倍的阅读量,这和他之后成功的投资不无关系。

总之,这条巴菲特、查理 芒格和索罗斯的经验,对希望获得财富暴涨的人至关重要,找到好机会,重重加注,而要想找到好机会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

用我们的现实印证一下,如果十年前有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了眼界,积累了知识,然后从房地产、股市等众多投资方向中,发现房地产是个好机会,并且重重加注,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买房,只要他一辈子做了这一个决定,他一定就财富自由了。

当然,往事不可追,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下一个好机会,然后重重的加注,为了能发现更多好机会,一定要成为每天读书的终生学习者。

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