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以大城市为龙头,但不应歧视体量偏小的城市。
作者:张银银
看到人口学者梁建章、李宏彬两位先生的撰文称,人口多不是负担是优势,大城市应容纳5千万人。联系今年各大城市的人才争夺战,杠杆游戏借此想说几句。
1、城市化以大城市为龙头,但不应歧视体量偏小的城市。首先,杠杆游戏特别认同“人口多不是负担是优势”这前半句。至于后半句,“大城市应容纳5千万人”,其实是门户网站的标题党——原文说“一线城市应该具有5000万人口的规模,二线城市应该具有2000万人口。”
如果照标题的潜台词,难道二线城市都不被认为是大城市?
杠杆游戏纠正一下,按照2014年GWY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100人口就是大城市,实际标准比之前还提高了,以前50万就算。没办法,我国人口太多,我们的大城市标准也比发达国家高不少,哈哈。
至于500万人口,那就是特大城市了,1000万算超大城市了。做这个纠正一是因为事实性表述,杠杆游戏向来喜欢较真;二是也想为那些已经达到100万人口,只是没有达到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们叫个委屈。
都是城市,无论大小起码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既然国标说100万就是大城市,那么(无论什么)媒体在相关表述上,就应该尊重这个标准。
实际上,很多人、媒体包括一些官方机构,在关于大城市的表述中,暗地里都是把省会副省级以上(沿海少数较大地级城市除外)城市才当大城市。这样的潜台词,过分看重城市行政等级体系。
也正是因为什么都围着行政权力转,其他城市怎么做大?
我国还处于城市化尚未完成的阶段,省会城市,包括不少沿海体量不算很大的城市房价已经非常高。杠杆游戏认为,最后的城市化攻坚,恐怕部分也得靠被人看不起的三四线、县级城市来接力了。当然,这些城市部分也是某个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组成部分。
2、人类5000万人口体量的城市尚没有先例,中国会实现这个超乎想象的突破吗?无论国外的超级城市东京、雅加达、德里、马尼拉、圣保罗、孟买,还是我国的北京、上海,这些两三千万人口的城市、大都市区,虽然已经足够大,但要突破四五千万人口,确实很难。
没有先例,不代表一定不可以。之所以没有出现过这样超级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有国家总人口,能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或大都市区。
除了中国和印度人口超过10亿,第三的美国只有3亿人出头,接着印尼、巴西之外,剩下的人口大国很快掉到只有1亿多人。
而美国有很多特殊性,国家大啊,其城市化已经很成熟。所以,人类真要出现5000万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恐怕只有印度和我们有希望。
当然,一个城市(大都市区)资源承载能力、交通时间成本,是否可以实现5000万人在一起还勉强能运转,一方面可能和技术进步、城市科学规划有关。另一方面,是否可行,可能本身是个科学问题。
从目前的客官实际来说,京津地区加一起未来是有可能的,但这是个城市群,说成单一的大都市区(城市)不合适。另外京津毕竟还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方面的约束;
长三角,确实有这个可能,毕竟上海、苏州的人口体量在那里。如果不人为控制,广义的上海大都市区有5000万人口的潜力。该区域再出现分别以杭州、南京为核心2000万人口体量的大都市区,也是基本没悬念;
接下来就是珠三角,广佛大都市区和深莞惠大都市区,也有这个潜力;
至于长江中游、成渝、中原、海峡西岸等,单一的武汉大都市区、长沙大都市区、重庆大都市区、成都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厦漳大都市区等,都没这个可能。从目前人口基础来说,未来人口最高的重庆大都市区、成都大都市区,最多分别也就实现2500-3000万人左右。
而武汉大都市区、长沙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厦漳大都市区,终极规模大概也就2000万人上下。
3、出现10多个2000万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完全可能,大规模的城市群是未来趋势。杠杆游戏的朋友“城市战争”作者孙不熟君认为,未来3000万人口规模的体量,是大省省会们发展包括房地产未来的超级红利。
这个说法,略微夸张了一点,但如上分析,不少城市群内部出现1、2个2000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确确实实非常可能。
如上所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部,起码就已经好几个两三千万人口体体量的大都市区了。加上厦漳大都市区、青岛大都市区、沈阳大都市区、武汉大都市区、长沙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西安大都市区、重庆大都市区、成都大都市区等。
这样一算下来,我国未来不就10来个2000万人口以上体量的大都市区了。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和旁边城市的配合,数个超级城市群基本也就成型。
这些大都市区、城市群的人口吸引力,如果不是人为干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结束前,可以预料都是较为强劲的。
所以,于个人发展而言,应该怎么布局,可以深思熟虑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能很发展自然是要好好干。如果有其他考虑,上述多个大都市区其实都是很有前途的,因为我们国家人太多、地域太大,完全容得下这么多超级都会区。
至于哪些大都会(市)区、城市群更强,绝对和综合来说,人多的恐怕就是最牛的。而其他就一定弱?
也不是,尽管我们说千城一面,但每个大都市区、城市群,天生就多多少少有自己的特色。未来一定也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特长,早布局合适的地方,对个体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4、对人的争夺,无论所谓人才还是蓝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为什么说是变量,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是相对稳定的,短期内很难改变,唯有人是有主观能动性、想要且可能改变世界的。
2017年开打的人才争夺战,看似很激烈,打到今天,套路其实都差不多。大学生直接落户、简化商服创业门槛、亲商重商,适当弄些人才房……当大家招数一样的时候,其实又有多大个差别呢?
无非是有些城市的套路更多互联网思维,但互联网思维最终得靠O2O、落地解决。
实际上,上文所述的10来个大都市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实际都很强。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前三大城市群具备超然地位外,其他较大体量的城市差别其实不大,所谓腹地也都不小,不存在谁比谁弱多少、强多少的情况。
而一个城市,除了白领、大学生,怎么都还得有数百万蓝领和中低端服务业从业者。这些人的高素质、稳定,一样重要。每个行业都存在职业素养问题。
就以很多特大、超大城市看不起的蓝领为例。尽管内地和沿海收入差距已经不大了,但珠三角的蓝领职业素养、生产效率普遍比内地高。
而内地这些想要成为超级大都市区的城市们,如果不吸引来更多高素质的蓝领、中低端服务业从业者,火鸡肯定还是会变凤凰,但你的羽毛比别人还是差一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