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两周成为咨询师

怀着好奇心和一腔冲劲,这些名校毕业生们踏进“光环加持”的咨询行业,同时也明白这个行业并不完全是自己想象的模样。

 |  林子人
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9月底,奥纬咨询(Oliver Wyman)在上海丽兹卡尔顿酒店举办了一场秋季校招会。应邀出席的是已经过了第一轮简历筛选的80名应届生,女生大多化着淡妆,身着正装裙,一双高跟鞋落在地毯上,无声地踏过细微的局促;男生穿着白衬衫西裤,双肩包透露着年轻的讯息,眼里闪着期待又紧张的光。会议厅的落地窗外,是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陆家嘴。

去年的这个时候,杨楠、王星艺和吴秉亮也曾是观众席中翘首期盼在校招会上获得更多信息和机会的一员。

实习、实习、实习

“第一个感觉是很高大上,校招是在酒店里举办的,跟其他公司很不一样。”杨楠回忆道。他早早地去占了第一排的位子,认真地听合伙人和咨询师前辈们介绍公司现状、行业发展趋势和日常工作感受。

杨楠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系,从大二开始就在咨询公司、外资银行和私募股权公司积累了各种实习经验,早早地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校招会上他主动上前与奥纬咨询的一位Principal(副董事合伙人)攀谈,“有效地刷了一个脸”——在面试的时候他又遇到了那位Principal,后者还记得他。

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系毕业的王星艺则属于在校招会上安安静静的那部分人,但和她交谈就会发现她待人接物礼貌又大方、讲话异常讲究条理。王星艺是2013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第一名,但这不是她简历上最闪光的点。大二暑假在贝恩咨询做兼职项目助理是王星艺的第一份实习,这让她开始对咨询行业产生兴趣。大四时她在顶级私募公司KKR的投后管理部门Capstone实习了半年,作为实习生,她全程参与了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发展咨询项目,并多次直接和客户高管沟通。之后在奥纬咨询的面试中,面试官对她的这段经历大感兴趣,问了她很多问题。

校招期间,王星艺投了不到10家公司的简历,其中有五六家是咨询公司。各家咨询公司的校招流程都特别长,经历了简历筛选、笔试、电话面试、北京办公室三个主管面试、上海办公室合伙人终面,王星艺才拿到奥纬咨询的offer,而那段时间她周一到周五都在全职实习,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学业。回想毕业求职季的忙乱,她只是淡淡地笑了下,说那段时间确实辛苦。淡定和学霸光环背后是认准目标的不懈努力:大三时,王星艺加入了清华咨询俱乐部,向已经从事咨询工作的校友取经;求职季前的几个月里,她就开始每周找学长学姐或同学做模拟面试。

吴秉亮在毕业求职季的时候投了60多份简历。他特地制作了一张校招进展表,分门别类地给公司按照各种指标打分,记录哪家公司过了简历关、哪家公司过了笔试关、哪家公司过了一面关……

吴秉亮的实习经历乍看之下也像是“广撒网”,但他很清楚,每一份实习都是在为第一份正式工作做准备:“地产网站编辑,对媒体行业和地产业有了粗泛的认识,第一次开始有职场概念;500强消费品公司市场运营部实习生,大公司的正规训练,培养专业意识;美国精品公关咨询,第一份乙方实习,第一次接触客户并了解咨询业的相关情况;华为翻译工程师,了解最前沿的语言服务平台的架构,并锤炼自己的专注和精细;战略咨询实习生,真正接触战略咨询,充分了解一系列思路和方法,并开始结合实习准备咨询面试;四大人力资源暑期实习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独自完成项目并向客户交付,Office软件技能大幅提升。”

在20多封拒信中,这位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上海交大德语系硕士拿到了奥纬咨询的offer,成为上海办公室为数不多的拥有语言学背景的咨询师。他说,奥纬咨询在校招时甚至会给求职者准备入职材料并提供帮助,无论是流程还是细节都非常贴心,“即使你还没有成为这家公司雇员的时候,就让你感到被尊重,这个感觉是让我很难忘的”。

为期两周的培训

奥纬咨询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目前在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的20个国家开设了50余个办公室,共有5000名员工。奥纬咨询在亚太地区的7个国家设立了9个办公室,是该地区成长速度最快的顶级咨询公司之一。在大中华地区,奥纬咨询专注于金融服务和零售消费品领域的咨询服务。

咨询师们总说自己的工作和核心技能就是“problem-solving”(解决问题),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主管Jacques Penhirin对此的解释是:“客户使用咨询师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问题,且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它。他们来找我们,说这是我的问题,你能为我们做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了,我们倾听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常见的问题可能是,某家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不够完善,如何帮助该银行抢回被网络金融公司抢占的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喜欢在境外购买奢侈品,如何帮助某奢侈品牌提升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额;如何帮助保险公司设计一款更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但在能够“解决问题”之前,新手咨询师们需要先做好准备。每年3月和9月,奥纬咨询会分别组织一次新人培训。9月甫一入职,杨楠和王星艺就飞抵新加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王星艺觉得两周的培训下来自己对咨询师的工作更向往了,这份工作所需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她的个人特点及思维习惯十分吻合。“培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方法论部分,就是做咨询项目需要哪些大的步骤;知识部分,补充了会计、商业的知识;技巧部分,比如Excel和PPT的制作能力。”她仔细罗列了在新加坡培训时学到的东西,给此前的知识空白打上钩,调整为整装待发跃跃欲试的姿势。

王星艺特别喜欢培训中的案例练习,第一次案例练习,导师会一步步拆分案例,每一步都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到了第二次案例练习,就是学员组队独立完成任务了,王星艺所在的小组拿到的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案例,为了更好地模拟真实的项目,他们手头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需要依靠与导师扮演的不同层级的“客户”交流,获取更多信息,然后向最高级别的“客户”汇报完整的项目。

此次参加培训的是亚太区的28位新人,对王星艺和杨楠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如此国际化的团队中工作。王星艺特别欣赏她队伍里的一位印度男生,“很聪明,擅长抓住问题重点,接触到问题很快想到怎么拆、怎么组织是合理的,会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他能够不依靠鼠标操作Excel的娴熟技巧也令她印象深刻。另外,她还“花痴”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参加过奥运会皮划艇项目的澳大利亚男生。“高大又帅气!”说起他时王星艺咯咯直笑。

那位澳洲小哥叫James,他经常和杨楠一起讨论案例研究,两位男生在两周时间里迅速打成一片。“他是文科生,我是理科生,所以在模拟案例中我们的思考出发点会不同,起到相互补充的效果。”在案例中,他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公司政策出现了调整,杨楠想到的是产品会进行相应调整,并因此影响到价格和消费者反应;James想到的则是相关负责人员、组织架构及企业文化会受到影响,需要重新设计。观点综合后,杨楠的队伍最后完成的展示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到了周末,两位男生还一起开party,打德州扑克,相互了解彼此的经历。James对中国的电商和支付宝很好奇,问了杨楠很多问题,还称赞他“你是个蛮不错的牌手”,相约下次见面再切磋牌技。能够和同一届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办公室的同事成为好朋友,更好地了解外国同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是杨楠的一大收获。

“新人在新加坡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成为咨询师的基本技能,然后在他们的第一个项目里,他们会应用到他们在培训和学校里学到的工具。”Penhirin说。奥纬咨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培训结束后,人才经理(Talent Manager)会根据每一位新人的简历背景及个人兴趣,给他们安排第一个项目。

上阵

王星艺很认可自己所在的公司提供这种有商有量的安排。王星艺被分配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某家金融科技公司IPO做行业研究报告。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咨询项目——一个典型的咨询项目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包括行业、商业模型、公司组织架构在内的方方面面,为客户的问题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工作周期至少6到8周,至多一到两年,而她所在的这个项目因为仅涉及行业研究,只需三周就能完成,于她而言反倒是个快速上手工作的好机会。在这支三人项目团队中,她与同事通过讨论理清问题并逐一解决,同事负责数据收集分析、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汇总报告和图表的工作。

杨楠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则是受某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委托进行的中国电商发展前景研究,他具体的工作是协助项目经理和其他较资深的同事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客户需求明确问题。杨楠注意到,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合伙人把握项目大方向,项目经理负责安排计划并带领整个团队,其他顾问、资深顾问和副经理负责推进具体事宜——然而在头脑风暴中,每个人的想法都会被尊重、被讨论。在遇到难以获取三四线城市数据的问题时,杨楠提出建议,联系电商在这些城市的负责人,通过他们的专业观点去了解业态。项目团队最后用这种方式顺利收集到了相关数据。

吴秉亮于今年4月入职,相对王星艺和杨楠而言已有更多的咨询经验。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与一家设计咨询公司合作,为某家巧克力公司重开上海旗舰店做整体定位和战略规划。吴秉亮觉得,第一个项目相对而言门槛不是很高,即使和经济或金融专业背景的同事相比更青涩,他也能通过收集信息和自主学习来弥补差距。“相对来说我的系统性可能不如他们,但是知识储备其实是差不多的,体现在项目上就更小了。真正做项目的时候是看你能不能把你会的东西用上、能不能快速学习,毕竟有很多行业知识,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都是陌生的。”

“咨询是一个你需要每天学习的行业,你不断通过学习获得新的工具,这帮助你解决问题,处理新情况,所以我认为咨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份需要终生学习的工作,”Penhirin说。他表示,大约入职一年以后,一个没有经验的咨询师将掌握基本的工作工具,经历三到四个项目,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自主。

奥纬咨询的“双导师制”是为新人咨询师们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过渡、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帮助的另一重要手段——由资深管理人员担任的职业顾问(Career Advisor)每季度都会与新人咨询师沟通,交流想法;由早入职一两年的咨询师担任的伙伴(Buddy)则为新人咨询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惑。吴秉亮记得自己问伙伴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事后看来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像是问一封邮件里的活动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的吗之类的问题,但我觉得Buddy的价值就在这里,你有一些小问题可以放心地去问他”。

在新加坡培训中,杨楠就意识到了保持学习的重要性。这位理科毕业生敏锐地发现,最新的企业案例中运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咨询的传统分析方式也在改进,“比如说你要做消费品调查,你通常需要请咨询师去现场做焦点小组(focus group)调研。现在只需要在手机APP上就可以收集数据,并且精确度更高了”。

“可以说这次培训给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未来随着数据的精确度提高,我们作为咨询行业从业者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他说。

这也是奥纬咨询对新一代咨询师的要求。在今年的校招会上,一位合伙人更是直接了当地告诉在场学生:“如果你希望帮助今天的客户解决问题,Excel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它能处理的数据太少了……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咨询师能够为使用Python和MyLab感到兴奋,而不是Excel。”

Penhirin告诉界面新闻,虽然奥纬咨询并不要求毕业生在求职时就具备MyLab或Python的技能,但的确希望培养出能理解Python和MyLab的运作逻辑、能够与数据分析专家交流合作的咨询师。在他看来,咨询行业在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量极其充沛的中国市场尤其如此。“对我们的大多数客户来说,特别是那些互联网、电商或金融科技行业的客户,他们需要理解数据,所以我们会培训咨询师,教他们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基本知识,让他们能够与数据专家合作。我们在北京有一个电商客户,项目团队中有5个咨询师,5个数据分析专家。因为客户有成千上万的数据,咨询师需要每天和数据分析专家交流。”

专才与全才相结合是当下的咨询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改变。“我们一方面需要拥有宽泛知识技能的咨询师,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解决更复杂问题的专家,”Penhirin说,“十年前我们在中国有更多的全才咨询师,而现在我们有50%的专家和50%的全才咨询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或许也是咨询师的“好奇心”前所未有地重要的时代。“世界的变化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这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新的功能、新的产品、新的工具不断涌现,你真的需要保持好奇心和警觉。你需要看电视、听广播、读新闻,了解当下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没有好奇心,只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你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的。”

技术变革是否会颠覆咨询行业、威胁咨询师的工作?刚入行的杨楠不是很担心:“纺织工人以前需要用手织布,但在发明了机器后效率提高了很多。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整体福利因为技术发展而增加。原来的那些工人也可以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比如说做手工定制。所以不是说挤占了人的位置,而是让人的分工更具体,而且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救出来,去做更多的脑力劳动……我们现在从Excel慢慢向Python进化,也会有一些自我学习的程序出来,其实我们是完全拥抱这些趋势的,大家没必要恐慌,你只要找准你的定位就可以了。”

杨楠觉得,他的定位,就是成为一个能够利用最新工具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咨询师。

所谓光环

在新加坡培训的时候,杨楠有一次和几个同事一起下馆子。隔壁桌的客人听他们在说普通话,问他们是哪里来的做什么工作。在听说他们是来自上海的咨询师后,对方立刻反应过来:“哦,《我的前半生》嘛,我看过的。”

很大程度上来说,咨询师的确仍然是一个笼罩在光环之下的职业。杨楠就直言,“作为一个学生,有一天成为一个咨询师也算大学四年没有虚度”。吴秉亮在交大时曾担任辩论队队长,他的队友毕业后入职了各种各样的咨询公司。和他们交流过后,吴秉亮发现做咨询和打辩论差不多:“首先都是团队工作,其次都是周期性的。辩论有不同的辩题,咨询给客户做不同行业的项目。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公司赚钱,是为了客户赚钱,给他们满意的答案,帮助他们提升业绩,而打辩论就是打动场下的评委。所以两者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是相似的,做事方法甚至收集材料的方法都是相似的。”

名校毕业生扎堆涌入咨询行业,不过吴秉亮倒是不认为自己选择咨询行业是因为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而是种peer attraction(同辈吸引),“跟一群有趣、高效的人在一起工作以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让我选择成为咨询顾问”。在真正入行后,他对咨询服务的价值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以为客户是为了找第三方验证他们的想法才来找咨询,我们呈现出的结果不一定真的会被他们用,但来了以后我发现其实不是的。我发现客户真的想知道我们的分析、思路、答案和建议,哪怕是他们已知的问题,我们的价值在于他们真的依赖我们能够解决问题。”

说到那次在新加坡吃饭时的遭遇,杨楠淡淡地笑了下,说《我的前半生》太浮夸。对于所谓光环,他看得真切:“对于新人而言,没必要太在意光环不光环的,到了客户那里都是一样的,哪怕你是什么名校毕业,哪怕你有多么优秀的履历,你也是要脚踏实地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你必须看清楚他是这样的一个运作过程,就会抛掉所谓的那些光环,更好地去找准自己的定位。”

接受完采访,他合上笔记本,起身礼貌地告别——和他的另外两位年轻同事一样,杨楠也养成了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那是一个周五下午,上海办公室组织在下班后前往莫干山团建。一周的辛勤工作告一段落,这些年轻咨询师的生活另一面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