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个三重认证绿色建筑 “绿色”都藏在细节中

绿化不能昂贵,灯光不能太亮,领导不能把靠窗的位置都占了。

 |  马一凡MYF

尽管同时斩获“三星级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IFC-世界银行集团EDGE认证”和“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新建建筑铂金级认证”这“三重认证”,使得整个亚太总部新办公大楼的建筑成本增加了15%,但江森自控认为这钱花得值。

这是中国首座获得三重绿建认证的建筑,并且在LEED认证中获得高分,其背后所耗费的资源、精力自不必言。

但这也是近年来看好中国建筑节能市场潜力的外企们的常见举动——将自己的总部楼宇作为展示、推广业务的样板。江森自控认为,一座获得三重认证的办公大楼,能帮助他们实现“软性销售”。

总部位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的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 International PLC.),其亚太总部今年在上海正式建成启用,这也意味着它业务中心的转移。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聂伟泉(Trent Nevill)表示:“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潜力就在中国这样的市场。”

江森自控是世界上第一个恒温器制造厂商,也是一家汽车电池供应商。而现在这家企业称,会在中国智慧建筑板块投放更精力,其亚太区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业务在2016财年销售额达55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86%。

这显然在紧跟中国政策的步伐——住建部在今年印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未来有超过一半的城镇新建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与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城镇既有建筑中仍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偏少,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才刚刚起步。

未来五年,全国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被江森自控这样的企业认定为是未来业务增长的强劲驱动板块。

那么被江森自控打造为绿色、智慧楼宇样板的亚太总部,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出乎意料的是,这栋标榜高科技的绿色办公楼,看上去颇为低调,既没有通过满墙的绿植或是平台上种着几棵树的方式强调“绿色”,也没有呈现“高大上”的炫酷感。一切都藏在细节中。

选取普通绿植

对于记者来说,来到这座绿色建筑前的第一眼比较意外——办公大楼的空地周边虽说布满绿化,但视觉上全无新意,全部是常见的草坪、矮灌木和上海本地花卉。

“一开始我们也想把园林景观设计得特别一点,加点昂贵品种,但是LEED绿色建筑评分标准有五个维度,分别是节能、环保、舒适度、低碳以及社会责任感,其中对于绿化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种植本地植物,不仅节能节水、减少物流成本,而且对本地的环境破坏最小。”江森自控专家饶良平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这栋大楼由江森自控和上海新长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5年前就开始进行设计,类似于绿化方案的讨论还有很多,为了达到“三重认证”标准,设计团队自我否定了很多想法。

严控光污染

光源的运用,也经历了反复的推敲。

一开始,设计团队提出在外立面挂上巨大的“江森自控”闪光标识牌,但由于附近还有其他不少公司以及小区居民楼,这样的光污染源在LEED中是不被欢迎的,因此最终整座大楼也没有挂上一个发光的标识牌。

楼宇周边的路灯也被设计成光源朝下,照向地面,在夜晚仅给路人提供可以看清道路的灯光,而不追求营造通透辉煌的园区夜景。

进入大楼内部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灯光比一般的写字楼要柔和不少,走廊灯光甚至可以用“黯淡”来形容。饶良平介绍,楼内所有光源都嵌入天花板内,从室外向内看,不可以直视到光源。

大楼的中庭区域仅在边角位安装几个射灯,白天自然光通过中庭顶部玻璃进入室内,既省电又避免光污染。为了防止阳光照射致使室内升温,设计团队研究出了一个最佳角度,顶部玻璃全部按照倾斜角排列,既可以让阳光进来,同时又让热量有效反射掉,避免了夏天玻璃顶棚反而不节能的尴尬。

所有员工能看到窗外

在很多写字楼里,临窗的空间被隔成领导办公室,而占人数多数的普通员工则在“暗屋”办公,白天也必须开灯。

LEED却要求90%的员工能看到窗外风景,这种规定的目的大概包括:一是这意味着白天整个办公室都可以自然采光,减少能耗;其二这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减少办公空间的压抑感。

江森自控的亚太总部几乎做到了100%的员工都能看到窗外风景,除了杜绝将临窗空间隔开来,他们还刻意降低了办公桌挡板的高度,整体高度不得超过1.1米。

地板送风

整栋大楼采用了下送风系统,这在欧美的新建楼宇中已经较为常见,但在国内接受度还不高。

在成本上,下送风工程花费更多,慢工出细活;另外国内还对下送风的认知存在一点误区,认为下送风出来的空气经过地板,所以比较脏。

“其实风一直保持往外吹,灰尘等脏东西是进不去的。”饶良平解释道。

下送风的显著优点有3个:一是节能——空气是分层的,热气流向上走,上送风的特点是空气温度均匀,温度设定在24摄氏度时,整个房间上面下面都是24摄氏度,而使用下送风时,人的活动区域温度是24摄氏度,在人的头部以上,气温可以是28摄氏度。

其次,空气品质比较好,送出来的空气里面都有新风量,下送风首先进入呼吸区,新风浓度高。

此外,下送风不直接吹向头部,舒适度更高,饶良平说,最早使用下送风的贵族是1000多年前的俄国沙皇,后来欧洲一些皇宫都做下送风,目前很多欧洲大企业的办公场地以及纽约一些高档写字楼都选择下送风。

国内在下送风的设计施工方面并未完全成熟。下送风风量不能太大,因为直接吹到脚踝处,人容易感觉到凉,但是如果风量过小,房间就会特别热。

“我之前看过一个项目做了下送风,风量特别大,差点把垃圾筒吹起来。”饶良平说,目前江森自控亚太总部的下送风系统性能还较为稳定,已经经受了今夏连续40摄氏度高温的检验,接下来冬天也将是他们的主要观测段。

温湿度自动调控

大楼的温度常年自动控制在26摄氏度,这个数据是中国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的,而美国的LEED标准是定在24摄氏度,这一项江森自控选择了贴近中国标准,因为26摄氏度显然更加节能,也更加符合中国员工的需求。

大楼湿度自动控制为30%-70%,风速为0.15米/秒左右,PM2.5浓度保持低值,这让人体感到最为舒适。

设计团队还改变了原本全落地窗的设计,由于人的基本视线范围在0.8米到1.7米,因此在距离地面0.8米的地方做了保温层,从而减少室外温度对楼内温度的影响。

磁悬浮冷水机组

整栋大楼的“心脏”在地下两层,这里有很多大型精密仪器,是这栋绿色建筑的最核心机密。

在绿色建筑的维度中,节能是排在最前面的,LEED的机电节能要求达到48%。

在具体节能策略上,江森自控使用了磁悬浮冷水机组,即机组没有摩擦、效率更高且更安静,因为没有摩擦就不需要机油、润滑油,从而降低了设备维保费用;除了磁悬浮,还有冰蓄冷技术,即利用峰谷电差价,在晚上电价比较便宜的时候把冷量储存起来,在白天把冷量放出来。

相较其他建筑,这栋大楼通过中央冷冻机房、智能光控、地板送风、楼宇自控等系统,总体上可节能45%;通过水资源回收循环用于冲厕、灌溉、洗车等环节,可节水42%。

绿色天台

天台是非常吸热的,而江森自控大楼的天台除了铺着密密麻麻的太阳能板之外,便是种着绿色的植物,这也是LEED的规定——楼顶天台除了放置机器处,其他地方都要被绿植覆盖,以降低热效应。

鼓励绿色出行

一栋能够被称为“绿色”的办公楼宇,还需要考虑到员工每年的通勤过程是否节能、环保。

首要的是选址,大楼必须在城市地铁通勤可达范围内,身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江森自控亚太总部大楼距离最近的地铁站约2.3公里,这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却并不是一个非常近的距离,为了鼓励员工多步行,楼内设置了洗澡间,夏天可供步行的员工冲去汗水。洗澡水则又可进入循环系统重复利用。

“打造绿色建筑,成本相较普通建筑增加了15%左右,这是一个行业平均水平,但通过节水节能,基本上三至五年左右可以收回增加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做绿色建筑能带来品牌价值。”饶良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