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原掌门陈久霖迎来事业“第二春”

“我不会怀念过去,我永远是活在未来的人。”陈久霖笑着说。也许正是这种“不恋过去”的现实精神,才能让他更好地抓住当下的每分每秒。

 |  华商韬略

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丨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丨作者:王莹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商业史上,陈久霖显然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36岁的他临危受命前往新加坡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4年后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7年后,他交出了成绩单:公司净资产增长890倍,达1.5亿美元。

2004年是中国商业史上不能抹去的一年,对比德隆坍塌、刘永行的电解铝项目被叫停,曾扬言“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的柳传志在这一年高调收购了IBM的PC业务。

然而,对于年薪已达到490万新元的陈久霖来说,在这一年中航油(新加坡)5.5亿美金亏损事实,把这个“石油大亨”推向了舆论的漩涡。如今,他卷土重来,进入商业投资领域,甚至想做中国的米尔肯。

曲线回归

2010年6月22日,中央官媒报道了一则新闻:“陈久霖复出任央企高管”。

然后,媒体在葛洲坝国际官方网站的高层人员介绍中,看到陈久霖的名字。与他此前供职的中航油一样,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娘家”也是国务院国资委。

实际上,从新加坡回国后,陈久霖的职业道路并没有关闭。相反,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加盟做高管,其中不乏一些跨国的能源巨头。

做了两年后,也许在葛洲坝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实现抱负,陈久霖2012年离开葛洲坝,开始集中精力管理他个人控股的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

事业第二春

目前,约瑟投资已经投资了33家企业,分布在中国内地、香港、澳洲等多个市场,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约瑟公司存在的意义也许不仅仅是打造成为一艘颇具规模的投资“航母”,更像是陈久霖盼望已久的“事业第二春”。

近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规模交易越来越多:海尔斥资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旗下家电业务,中联重科以33亿美元收购美国机械生产商特雷克斯,以及海航集团斥资6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分销商英迈……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陈九霖对当下面对的市场机遇相当看好,“如今的市场更规范、更成熟,而中国经济日益强大,让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如陈久霖所想,约瑟投资在中国资本“出海”热潮汹涌的大环境下,也跟着“沾光”:

最近几年,陈久霖成功收购澳大利亚一家上市企业,拥有400多亿美元的潜在价值;另外,公司还独立与合作组建五只基金,包括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合作的150亿产业基金、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的200亿元能源矿业基金、10亿美元的中美大学产业园基金和100亿人民币的中国企业欧洲并购基金。

陈久霖表示,目前,自己在做投资的过程中除了看重项目的社会价值,更青睐以下六个产业:能源、节能环保、稀有矿业、大健康产业、教育传媒、互联网。

做中国的米尔肯

如果你经常混迹于资本市场,一定听过迈克尔·米尔肯这个名字。这个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驰骋华尔街的“垃圾证券大王”,是自J.P.摩根以来美国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他的成功秘诀是:找到一个无人竞争的资本市场,先入为主并成为垄断者。

“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有能力做中国的米尔肯。”陈久霖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

他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投资的三个理念:一是滚雪球理论,二是长期持有,三是价值投资。

谈到滚雪球理论,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人,他就是巴菲特,也是陈久霖本人崇拜的投资大神。他50岁时的财富是1亿美元,55岁时也才1.5亿美元,直到2008年才达到628亿美元,一举成为世界首富。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财富是厚积薄发,逐步积累的结果。这更让陈久霖对“滚雪球”投资理论深信不疑。

陈久霖的人生轨迹颇具戏剧性:一个农村孩子,放弃铁饭碗考入名牌大学,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远赴国外接盘一个亏损企业,仅四年就扭亏为盈,成为“亚洲新领袖”的最佳代言人,然后又迅速陷入绝境,接着又不可思议地再度“复活”,再次成功进入国内外商业投资领域。

“我不会怀念过去,我永远是活在未来的人。”陈久霖笑着说。也许正是这种“不恋过去”的现实精神,才能让他更好地抓住当下的每分每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