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应届生月薪超六千 清华人就业竞争力最强

但他们还是会碰到北大学霸啊。

 |  曾烨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又有795万应届生从高校毕业了,自此95后也正式成为了职场新人的主力军。虽说年年都传“最难就业年”,但根据BOSS直聘《2017高校应届生竞争力报告》,还是有不少好消息可说的。

首先,主要得益于千人规模以上的企业对应届生需求增加,2017年,应届生岗位需求的占比较去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尽管绝大部分还是市场专员、销售专员、行政专员、客服专员等入门岗位,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招聘需求占比不足10%。

除了扩招,平均起薪也变高了。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薪酬为5074元,同比上涨14.1%。从薪资分布上看,有67.3%的应届生起薪不足5000元,3000-5000元区间的应届生最多,共占到总数的50.1%。虽然低薪应届生不在少数,但也有近10%的人起薪已经超过8000元。

此外,该报告调研了17.3万个2017年进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其中本科生占比76.5%,硕士研究生占比10.7%,博士研究生占比1.3%,大专生占比10.8%)。结果发现,与2016年相比,2017年高校间的就业竞争力差距有所收窄。对于掌握一技之长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可以通过技能优势缩小与名校生的竞争力差距。

名校出身仍是王道

不过,学校背景仍是左右应届生首份工作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模结果显示,高校就业竞争力与应届生个人就业竞争力高度相关。随着学校竞争力增强,应届生整体竞争力呈显著上升态势。个人竞争力在90分位以上的应届生,92%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其中清华、北大、浙大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前三。

依据数据维度包括求职者被关注次数、主动申请职位后获得反馈比例、申请职位薪资等。

双一流大学应届生被高薪企业(平均工资1万以上)查看的次数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两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应聘高薪职位时,被企业回复次数仅为名校生的1/5。普通一本高校毕业生中,仅有20%个人竞争力能够和双一流大学抗衡。第二和第三批次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劣势更加明显,近一半人的竞争力不足名校生的30%。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名校生的起薪碾压现象仍在加剧了。2017年,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平均薪资为6018元,比全国高校均值高出20.3%。7.1% 的双一流大学应届生起薪超过1万元,这一比例是普通本科的5.2倍。

二线城市毕业生流失率下降

一线城市的魅力在减小。报告显示,五年间,选择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数量持续下降。2017年,选择到北上广深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占比只有32.8%,2016年是36%,2013年曾高达51%。

另一方面,随着二线尤其是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以及诸多配套人才政策出台,这些城市对应届生的吸引力提升明显。2017年有51.8%的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到二线城市工作,较2016年提升7.8个百分点,这也是第一次超过一半。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变化可能还算不上真正的“逃离北上广深”。更切合实际的说法可能是,二线城市培养出的高校人才流失情况好转了。数据显示,在二线城市就读的大学毕业生留存率已超过六成,较2016年提升7.6%。

而对于刚从一线城市象牙塔走出的应届生来说,北上广深仍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巨大吸引力,2017年,近九成在一线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还是会选择在北上广深开启职场生涯。至于那些在三线城市就读的毕业生来说,由于工作机遇少、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出外漂泊打拼仍然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主流选择。三线留守比例虽同样增加了2.8%,但近九成应届生选择了到其他城市发展。

学霸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就算出身双一流大学,名校生要找到心仪的工作也不容易。因为他们在择业选择上高度趋同了。

连线表示这两所大学有超过30%的应届生意向求职公司相同,线条粗细反应彼此间的竞争程度。

入榜高校分布在33个城市,北京优势遥遥领先,占了27席。上海9席;四个新一线城市武汉、西安、南京、天津紧随其后,分别有4到7所学校入围。由于多数学生求职的都是当地顶级企业,这种强竞争关系尤其体现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应届生间,例如相爱相杀的北大与清华,复旦与交大,武大与华中科大等。

另外,一些学校尽管并非处于一个地区,但由于教学侧重点彼此相近,应届生从事行业相对集中,也容易形成竞争关系,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