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转基因市场深度洞察,种植面积近20年增长110倍

就目前掌握的科学证据而言,对转基因食品长期安全问题的质疑是“欲加之罪”。早在2014年的FBIF会议上,陈君实院士就明确表态,“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  FBIF食品饮料创新

作者:Jeri Peng

编辑:Anna HU

说明:以下数据主要来源于行业发展报告、历年媒体报道、Cropnosis、Health Focus International调研等。

近期知名反转斗士,前央视主播崔永元宣布退出创建不足3月的璞谷塘,并自爆曾拒绝利益集团2亿的封口费,坚决和转基因“血战到底”让转基因又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与此同时,农业部在7月批准新增加两种转基因农作物的进口,分别来自于美国陶氏益农以及孟山都。此举的目的在于扩大获取生物技术种子,目前通过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已经达到了四种。这一新闻在中美两国网络也炸开了锅。

大众对转基因食品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

在美国和日本是否也人人都吃?

各国针对转基因作物的政策几何?

全球各国巨头又在如何布局转基因技术?

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FBIF独家策划转基因深度专题,让我们全面深入科学地认识转基因。本文将从以下方面为您一一解析:

一、全球转基因发展现状

二、观点:大众、科学家与政府

大众:高知晓度+低了解度+诱导=低接受度

被误解的袁隆平:积极研究,慎重应用

中国政府:慎重推广

三、转基因企业:利益?科技?

四:转基因之痛:科技的意义不是赢得一场辩论

转基因大米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转基因发展现状:

种植面积增长110倍,获批并完成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越来越多!

2017年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公众对转基因接受度低。同时,历时一年的诺奖科学家联名支持转基因却得到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的声援。全世界范围内,关于转基因认识的巨大鸿沟普遍存在。在激烈辩论中,各国政府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纷纷出台。

“反转基因运动”在欧美等国家已有25年的历史,但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大爆发后才真正造成影响。2013年,崔永元自费拍摄反转基因纪录片,中国的反转运动达到高潮。

尽管全球反转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仍然十分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1]指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21年内实现了110倍的增长(图1)。

图1 2016年全球各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 Top 10

表格来源:ISAAA《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除了种植面积上的增长,获得批准并完成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越来越多。此外,根据Cropnosis机构的估计,201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占种子市场总量的35%。更为关键的是,转基因作物在粮食安全、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观点:大众、科学家与政府

大众:高知晓度 + 低了解度 + 诱导 = 低接受度

Health Focus International 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各国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度各异,相对较高的有中国(71%)、意大利(61%)、俄罗斯(51%),而英国(28%)和印度(22%)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调查显示全球约87%的消费者认为非转基因食品更为健康[3]。

作为对转基因关注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公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意料之中的低。《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披露[6],公众对转基因接受度低,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调查结果显示,73.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表示愿意吃的仅占19%。

图2 大众对转基因食品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2007年前后,反转风潮的兴起借助的是社交媒体的东风。如今,社交媒体已是中国大众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辩论的主要平台。根据人民网研究院《转基因食品议题在微博传播中的群体意见分化》[7]显示,我国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有较高知晓度,但对转基因相关知识的了解度很低。

显然,在当前背景下,社会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主流观点极易在一开始就被无意或刻意地误导,从而使国内舆论长期处于相对不理性的状态。

被误解的袁隆平:积极研究,慎重应用

在转基因食品辩论热潮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澄清“转基因食品影响生育”言论而遭到顾准女儿在内很多知识分子的公开批评。在触及敏感话题时,权威人物的发声被片面曲解的事件屡见不鲜。事实上,国内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多数科学家仍然持中立态度,在转基因研究中需积极探索,而在应用中持审慎态度。即使如此,国际权威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由中立向支持转化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百余名诺奖科学家联名支持转基因

2016年6月,百余名诺奖科学家联名支持转基因[9](图3),其中包括多位中国两院院士的名字。这场联名支持体现了国际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态度。

图3 “挺转”请愿网站首页截图

图片来源:“挺转”请愿网站

科学证据:当前的质疑是欲加之罪

就目前掌握的科学证据而言,对转基因食品长期安全问题的质疑是“欲加之罪”。早在2014年的FBIF会议上,陈君实院士就明确表态,“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2015年,澎湃新闻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胡瑞法。他带领的课题组检索了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近万篇论文,对其中得出消极结论的论文进行长期追踪,最后都被证明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10]。

中国政府:慎重推广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政策主要围绕食品安全、消费者合法权益及生态保护制定,但各国态度还是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性。

相较而言,中国政府的政策更为谨慎。虽然允许多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大豆等的进口(多数用于饲料生产),但允许种植并实现大规模商业种植的作物仅有抗虫棉以及抗病番木瓜,另有四类转基因作物因审核程序或消费者接受度的影响并未实现大规模种植。同时,美国、加拿大已批准转基因肉类的生产,而国内转基因肉类在民众餐桌上的出现并未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全球其他多个地区的转基因政策更为宽松。欧盟早在上世纪便通过转基因玉米的种植与上市,获得授权的包括多个品种的玉米、油菜、土豆、大豆及甜菜,绝大部分直接应用于食品。而土地资源匮乏的邻国日本,则极度依赖对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进口,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作物。

国内反转人士屡次提及的美国对于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则更为宽容。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转基因技术,90%以上的玉米和大豆属于转基因作物。2013年,美国国内转基因玉米仅20%用于出口,80%用于国内消费;转基因大豆则有40%用于出口,60%用于国内消费。这一事实与崔永元拍摄的转基因纪录片并不相符,其目的尚不可知。

转基因企业:利益?科技?

代表性中外企业新动态

据报道,2017年6月,农业巨头孟山都RNA 干扰技术首次被美环保署批准为杀虫剂使用。孟山都称,预计2020年第一批 RNA 干扰技术的转基因玉米将在市场上市,这款玉米则是由孟山都与陶氏合作研发。

而忙着收购孟山都的德国拜耳公司也在近几月得到巴西、欧盟对几类转基因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授权,进一步拓展了全球业务。3年前被中国批准进口大豆的杜邦先锋公司也没有闲着,6月在巴西推出新型转基因大豆。

图4 国内外相关企业

国外巨头的收购、并购新闻不断,业务的拓展也红红火火。

以隆平高科为首的国内种业公司能否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蛋糕呢?近日,隆平高科发文谈自身未来5-10年的成长。提及转基因时,称中长期内与陶氏益农的巴西玉米种子业务的并购将逐步落地,隆平高科在全世界内的发展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文章也认为,中美玉米育种30年差距颇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基因技术在国内尚未放开。当前种植资源、转基因技术和流程化育种体系等关键资源与技术的建立,均需要投入资金和时间。因此,引进与系统学习国外仍然是缩小中美育种差距的最优路径。

科技与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医疗、制革、纺织、美容业等行业的突破与应用

实际上,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并不局限于食用,以我国大范围种植的番木瓜为例,还可以在医药、制革、纺织和美容业上广泛使用。

据报道,FDA自2009年起陆续批准了四类由转基因动植物生产的新药(图5),用于治疗多种稀缺疾病。除此以外,美国多家公司采用转基因烟叶生产实验性新药,包括 Medicargo 和 Mapp Biopharmaceutical 两家公司。其中 Medicargo 曾在2013年 H7N9 禽流感出现时采用烟叶快速生产出新型实验疫苗。

图5 FDA批准四类由转基因动植物生产的新药

图片来源:搜狐健康

然而,目前国内对于“转基因”的认知似乎仅局限于玉米、大豆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加工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实际上相当广泛。

其中贡献突出的即为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奶酪在英国、美国市场有90%的占有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啤酒酵母已经在啤酒工业广泛使用。此外,葡萄糖浆、阿斯巴甜、氨基酸、柠檬酸等重要食品工业原料都是借助基因改造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在与食品行业息息相关的医药领域,维C、胰岛素、乙肝疫苗等等也是如此。

转基因之痛:

科技的意义不是赢得一场辩论,而是这项技术最终能否造福于民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的转基因争议已经阻碍相关产品造福于民。抛开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认同与否,以许智宏院士为代表的转基因技术专业人员,都认为这项高科技最终的意义还是能否造福于民。[21]“我们的目的不是赢得一场辩论”,这是果壳网一篇与转基因相关的文章标题,也是广大转基因食品相关人员的心声。

转基因食品问题早已脱离了科学的范畴,在普及与接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科研者坚持科学所带来的可靠结论,大众也坚守自身的食物主权,谁都没有错。

转基因之思:科技、科普与利益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将反转基因风潮与“无麸质饮食”的流行进行了类比,认为是部分公众媒体和品牌商引导的结果。大众容易接受公众人物与媒体的观点,再加上部分品牌商“敏锐”把握客户需求后的推波助澜,这类的事件屡见不鲜。

大众面对新兴话题时需要正确的科普与引导,但在这一场争辩中,大众的认知也必将越来越接近真相。真相或许和正义一样,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幸运的是,国内舆论针对转基因食品一边倒的指责已经缓和,更多的理性声音开始出现,关注到转基因技术本身所带来的益处。科技本身并没有错,其成果的应用才是充满汗与泪的艰难之处,正如转基因技术所经历的一样。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转基因技术必将是人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开始的疑问已经解决许多,但科技应用带来的利益因牵扯到多个行业而具有格外的复杂性。企业利用技术盈利这一点无法诟病,但以崔永元为代表的反转人士频频提及的“庞大利益集团”、“屠龙计划”等又是否属实?“转基因之辩”或许是正义与利益的较量,又或是真理与阴谋的斗争,但双方的站位到底如何?我们尚未可知。

参考来源

[1] Biotech/GM crops surge to a new peak of 185.1 million hectares in 2016, 5.5.2017, AgronNews

[2] 《转基因:我们的目的不是赢得一场辩论》,2014年09月29日,果壳网

[3] 87% of consumers globally think non-GMO is ‘healthier', 8.13.2015, Foodnavigator

[4] 《独家系列报道之二:66%法国人对转基因了解有限》,2014年01月14日,新浪

[5] 《独家系列报道之三:日本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2014年01月15日,新浪

[6] 《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6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 《转基因食品议题在微博传播中的群体意见分化》,2017年01月09日,人民网

[8] 《美国科学家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分歧严重》,2015年01月31日,新华网

[9] 107 Nobel laureates sign letter blasting Greenpeace over GMOs,6.30.2016, Washingtonpost

[10] 《学者追踪近万篇论文:“认为转基因不安全”最终均证明是错的》,2015-01-23,澎湃新闻

[11] 《农业部公布转基因技术推广路线图》,2016年04月14日,经济参考报

[12] 《综述:美国金宝汤公司决定标识转基因的背后》,2016年01月12日,新华社

[13] Tate &Lyle launches 17 non-GMO starches,5.19.2017, Foodnavigator

[14] Mandatory GMO Labeling: Pros and Cons, 3.27.2015, Tracegains

[15] Dow Chemical and DuPont Set Merger and Plans to Split , 12,12,2015, Nytimes

[16] Bayer is buying Monsanto in $66 billion deal , 9.14.2016, CNNMoney

[17] China National Chemical to buy Syngenta for $43B, 2.3.2016, USA TODAY

[18] 《真实的美国转基因现状:农民认为更环保》,2015年09月22日,第一财经网

[19] 《悄无声息的“革命”--转基因作物与一个华中乡村的社会变迁》,2016年4月30日,知识产权出版社

[20] 《基于SCI论文的作物转基因育种领域发展态势分析》,2016年06月02日,基因农业网

[21] 《许智宏:转基因讨论应该回归理性和科学》,2016年07月23日,中国产经新闻

[22] 《隆平高科:再论公司处在未来5-10年成长拐点》,2017年09月10日,中泰农业陈奇团队

提示:

* 本文FBIF首发,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