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不到钱的知乎和留不住用户的头条,到底谁更胜一筹

挖墙脚、挖墙脚、挖墙脚。由挖墙脚引发的血案。

 |  云投汇

 

来源 | 云天使研究院

这条朋友圈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一家最没文化的互联网公司,从一家最有文化的公司挖走了几百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所以,最有文化的那家公司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刚跟百度怼完的今日头条,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寻找下一个可以撕逼的对象,头条表现出来的这种风格,颇像多年前的周鸿祎。

其实,这已经不是头条第一次挖墙脚了,三个月前,为了支撑火山小视频的发展,头条豪掷2000万挖走快手台柱子MC天佑,一起出走的,还有近百个知名主播,这批主播的粉丝量均在100万-1000万之间。

快手:我做的早,我是短视频界一哥。

今日头条:我有钱。

快手:走了一个天佑,又会出现新的天佑。

今日头条:我有钱,我继续挖!

快手:……

而现在,为了支持旗下悟空问答的发展,又花费重金开挖知乎大V。

知乎:走走走,全国可不止这几百个会写作的人。

今日头条:虽然我没文化,但是我有钱。

知乎:你花钱是带不走知乎这种社区氛围的。

今日头条:但是我有钱!!!

知乎:我可以骂人么?

这次的挖角事件,对知乎而言,影响有限。可是对今日头条而言,意义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大。据悉,早在签大V之前,头条就曾试探性地向知乎提出了合作请求,并且开出了数额丰厚的报价,这个报价算下来,不比签约知乎这些大V便宜,但是马上遭到了知乎的拒绝;无独有偶,另一家切入问答的巨头,腾讯新闻下的企鹅问答,一开始冷启动的时候也找到了知乎,但就目前的情形看,这笔合作应该也是没谈成。

问答是知乎发家的核心,自然不会把这种核心资源拱手让给他人,而知乎拒绝头条合作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大V会被挖过去。但是挖角,对谁的影响更大呢?

知乎:走吧,全中国不止你们几百个会写作的人!

知乎给人营造的是一种知识气息很浓的社区氛围。

知乎的内容生产机制,不是一个很中心化的方式。知乎有一套内容生产体系,并不是靠去买断自媒体作者来生产内容。今日头条把MC天佑从快手挖走,快手没有受太大影响,它也是一个比较去中心化的方式,和知乎是比较类似的。

除了内容生产机制,知乎CEO周源认为不care头条挖角的原因还有二,

1、知乎的社区氛围是由100多人的一级核心团队在做,而且直接汇报给周源。维护社区氛围,反对谣言八卦、网络暴力、愚昧与偏见,知乎是玩真的。

2、把知乎当做工具化来使用的用户越来越多,知乎的搜索量一直在涨,这也是一个意外。这主要是因为,知乎站内流量的来源大部分源于用户对现有站内存量内容的反复消费,换句话讲,在消费端来看, 其实知乎站内可供消费的内容已经足够多,多到哪怕现在知乎啥也不做了,仅凭借搜索引擎的流量,仍然可以在1-2年内活得好好的。

在三节课创始人黄有璨看来,挖角对知乎影响微乎其微。

知乎当前的问题主要在于此前其站内基于“问答”逻辑来组织的内容已经接近枯竭——无论是从话题还是从答案选项来看,应该讲类似于“到底如何理解XXX”,“如何学习XXX”,“XXX和XXX区别在哪里”这样的经典问题和对应的答案在知乎站内都已经非常充分,充分到如果你现在想要试着去回答以下类似的问题,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可以讲的都已经被别人讲得差不多了。

而这个现状,也间接导致了现在再试图在知乎站内贡献答案,已经不太容易得到以往那样大体量的关注和肯定,这进一步导致了知乎大V们贡献内容的热情在衰退。

换句话说,不管头条挖不挖知乎大V,在知乎站内,大V们对于贡献内容的热情有所消减应该已经是可以看得到的事实。

再有,对于知乎上的头部大V而言,他们一般都有稳定且不菲的主业收入,零星的补贴很难构成影响力。另外,像另一位知乎大V谢熊猫君认为的一样,写东西对他们来说是种休闲娱乐,要签合同,还要对数量、字数以及其它一些方面做限制,就变成工作了,而当规定大V们强制性输出内容时,在数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质量问题值得怀疑。

最重要的是,知乎通过七年时间所打造的社区氛围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也不是靠几个大V就可以照搬过来的。

在自媒体人罗超看来,知乎已经形成网络效应,大V在知乎是因为读者在,还有社区氛围,悟空问答至少暂时还未形成高质量的知识分享氛围,社区氛围是由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起决定的,而不是大V。

“就算有些知乎大V因为钱,卖身头条,卖身契到期还是会回去知乎的,头条会一直给钱吗?显然不可能。”这一点,从今日头条又回到快手的天佑身上,能窥见端倪。社区氛围中沉淀下的粉丝,也成为大V们无法“轻轻地走了”的牵绊。

今日头条:我有钱,没有的东西我就买过来

估值200亿美金的头条,最核心的竞争力,无外乎信息流的深度应用。信息流式的内容,给了头条广告主更多的空间,同时,广告费用也就成为头条最大的营收来源。

对于纯信息流的头条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的社交关系,用户无法有效留存。这也就是头条不能产生头部KOL的原因。而对于新开的业务悟空问答,其当务之急是提高内容质量和社区质量,但培养大V的成本太高,挖角就成了重要策略。

但是挖过去,真的就万事大吉了么?

不一定

“悟空问答”和“知乎”,二者仍然存在本质区别。

知乎最早就是基于“人”构建起来的社区,而头条的问答则是基于“流量”逻辑自上而下生生培育起来的东西。二者相比起来,如果说头条问答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内容素材库来承接头条自己的庞大流量,这个逻辑是得到认可的。但如果是说头条问答能够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足以替代知乎的问答社区,这不禁会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头条做问答,等同于当年百度做“贴吧”和“知道”,本质仍然是一个流量生意价值最大化的逻辑。

而知乎的本质,则是一个社区,它承载了用户的访问使用习惯和大量行为,从而拥有更深厚的独立价值。一个产品,如果初始时就没有用户主动的互动、交流、访问、发帖等等这样的习惯和行为存在,在有了较大流量后再要试图去培育出这样的习惯,这是极难的。至少目前为止,未曾有过成功的先例。

此外,今日头条可能忽略了的一点,虽然争取到了高质量的大v,但是却忽略了是否与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的类型匹配呢?用户提出的问题,想得到的答案,看问题的角度是不是又契合得了来自知乎的大v呢?

知乎作为中国互联网上难得的内容高地,聚集着大量高质量内容创作和消费者。所以知乎上的提问很大一部分也是比较专业的,知乎上的回答也是高质量的,甚至有些答案高到没朋友,为什么?因为够专业,一般人看不懂,这也是知乎被人说是中国最有文化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这就决定了,喜欢知乎的一部分群体是有着高文化素养,高学术素养的,知乎上一条回答几千字,上万字都是常见。

而头条的用户,要的不是科学解释,不是万字长文,是最简单的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没必要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头条的悟空问答也侧重娱乐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其回答的字数甚至都没有知乎问题的字数多,这就是今日头条被人戏称没文化的原因。

所以,被挖角的知乎人可能暂时不适合头条的悟空问答,悟空问答的内容暂时也不适合这些较真的知乎用户。所以知乎大V调往悟空问答,有种橘生淮北的赶脚。对于一些问题,答的人未必想答,看的人也未必想看。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头条挖角所带来的公关效应,其收益已经远超其支付给这批大V一年的费用了。

总结:

无论是从自身形象的角度还是利益的角度来看,头条此次简单粗暴的挖知乎大V或许不是很妥当的行为,失理又丢分。

这300个大V,还动摇不了知乎的根基,知乎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变现,如何让平台赚到钱,并且也让平台上的大V们赚到钱,而头条要做的,是如何让用户在平台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从而增加自己的广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