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  · 亲子

揭开首富掌上明珠的面纱,看名媛怎么炼成

印尼首富黄奕住之女黄璇身为富二代如何养成“门风家学之优美”的贵族气质,成了一个让人仰慕的名媛?

 |  一波说

提及“中国首富”,很多人要么想起马云,要么是王健林;事实上,“闽南出过大商人,这商人多大呢?比今天的任何一个商人都大,起码比马云、王健林大,他们俩加起来都没黄奕住大。”

很早就想写一下100年前就进入了世界商业名人录、富可敌国的黄奕住家族,起因倒不是马未都的一席话,也不是央视《远方的家》拍过“走进印尼前首富——黄奕住家族”,而是舒婷的一篇散文《大美者无言》吸引了我。

很多人对一些出镜率高的豪门名媛很有兴趣,这是个很大的误会,不少亿万富豪的掌上明珠,充其量是“炫富版”富家女,看不出有啥名媛风范。一个“媛”字,就那么几笔,没有几代世家之风的熏陶,光靠钱是炼不出来的。

女性的细腻、诗人的敏感,让舒婷的行文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她笔下的名媛黄萱是这样子的:“黄萱的容貌应当不算太沉鱼落雁吧?无论在她养尊处优的豆蔻年华抑或是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她都绽放着最纯朴最率真的笑容,一览无遗地袒露洁白无垢的心地,恬淡内敛的聪慧,以及荣辱不惊的阅世方寸。”

黄萱,生于1910年,祖居福建,父亲黄奕住是位在南洋打拼出的大富翁,厦门鼓浪屿岛上那座最为豪华、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主人就是黄奕住。

(鼓浪屿黄家花园)

身为大富豪黄奕住长女黄萱的名字,是因了许多人自发的怀念和怀想而逐渐被关注。不少人知道的黄萱,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助手黄萱,认为这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功劳,其实论黄萱的文学造诣,也是有深厚的积累和相当的才气的。翻开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即使一个标点,一条注释,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准确无误,这需要付出多少诚心、细心、耐心,也需要付出多少智力、毅力、精力。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因目盲多病而无法阅书,其人生最后的十三年,在黄萱的协助下,他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对于助理黄萱,陈寅恪十分感念地说:“总而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

身为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夫人的黄萱,最早出现在大师目前是1951年11月,失明多年的陈寅恪竟然从这位从未谋面试任助手的发音和吐字习惯,迅速地判断出她的“门风家学之优美”, 立刻请揖进门。

(陈寅恪和黄萱唯一的一张合影)

说起“门风家学”,要先介绍一下黄萱的父亲黄奕住。

印尼首富黄奕住

黄奕住,1868年出生于福建南安金淘石笋村。旧社会穷山沟里婴儿死亡率极高,世代务农的父亲黄则华就给自己的长子取名“住”, 怕孩子留不住。进私塾念书后,老师按黄氏族谱“奕”字辈,给他取个学名“黄奕住”。

黄奕住虽读书勤奋,可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一贫如洗的家境无法再供他继续读书。12岁的黄奕住,只好跟着伯父学“剃头”。 1885年春,刚满16岁的黄奕住跟着一批同乡从厦门出海“下南洋”,开始了他漂泊海外的传奇人生。

那时,他身上只有36个银圆,那是父亲卖了祖传的一丘田,为他准备的盘缠。从厦门搭木帆船来到新加坡,船费当时是可以欠付的。黄奕住就挑着理发担,到穷人多、华人多的地方给人剃头,人称“剃头住”。可一年下来剃头的辛苦所得,仅够偿清所欠的船费。

以后,黄奕住又到过雪兰莪、棉兰,并在1888年南下,在爪哇的三宝垄,渐渐觉得剃头这行发不了财,想改行做商贩。有一天,他把想法告诉了来理发的华侨魏嘉寿,魏嘉寿就借给他5个印尼盾作为本钱。于是,黄奕住发愤改行从商,他锉坏剃刀,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丢进大海。

扔掉了理发担,他挑起了货郎担,后又改为咖啡担,后来发展为咖啡摊,又从摊位到商店、从零售到批发、从境内贸易到国际贸易。。。。。。到1919年,用了34年,昔日的“剃头住”,已跻身爪哇“四大糖王”, 成为涉足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种植等多行业的商界巨子和华侨领袖。1914年欧洲人编著出版的《世界商业名人录》中,列有“OEI TJOR”(黄住),这是他与外国人来往商务函件所用的名字,在华人社会引起了轰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闽南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就学黄奕住”。

黄萱的母亲,是黄奕住的元配王夫人,一个送错门的童养媳。当年,黄家很贫寒,据说风水先生看出此家将来会发达,故将女儿送上门当童养媳。王氏比黄奕住小8岁,老公在海外拼搏,她与婆婆二人在贫苦中相依为命、亲如母女。黄家发达后,王氏常常教育女儿,“差(指使)猪差狗,不如自己走(做)”(闽南话)。事事自己动手,平等待人,朴素真诚,母亲造就的黄萱,在外人眼中,太不象巨富家的大小姐。今天不少所谓的富家名媛,摆着一副“家富势足,目指气使”,天壤之别呀!

从王氏到黄萱,二代女性一脉相承的是什么?舒婷说“无力深入研究,不敢妄言”,我想,孝顺贤惠的家族传统,对黄萱后来的“门风家学”影响很大。

1919年,51岁的黄奕住不堪荷兰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剥,严拒改变国籍,携资2000多万银元,从印尼三宝垄回到阔别35载的中国,并将经营大本营迁回故土,这在当时华侨社会也是罕见的。

黄萱的童年,是在闽南农村度过的,幼年亲近土地的经历,培育了她不慕虚荣、平实低调的性格。父亲回国后,9岁的黄萱随着母亲和奶奶搬到了鼓浪屿,正好是读小学的年龄。

黄萱是黄奕住最大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自然是黄家豪门倍加钟爱的掌上明珠。父亲黄奕住虽出身乡间“剃头担”,文化程度不高,却是一位头脑敏锐、性格坚韧、能筹谋、善经营的人,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位真正的名媛淑女。

由于家境极为优越,注重文化修养的黄奕住,决定以中国传统的“闺阁教育”方式教育女儿,在家中聘名师,最多时竟有高薪聘请的四位名士名儒,分别教授国文、英文、音乐等课程。很多人至今不明白,黄奕住本人到东南亚发展那么多年,见多识广,又遵照母训,捐款建设了厦门岛和鼓浪屿的多所小学、中学、大学,还捐助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却不让女儿上公众教育的大学。

不过,正因为私教时,特别强调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国学,让黄萱由此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学识根基,尽显一派才女风范。

鼓浪屿黄萱旧居

当上国师陈寅恪助手之前,黄萱的角色是一名“相夫教子”家庭妇女。旧时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黄奕住的择婿标准却民主开明,完全尊重女儿的选择。

出落成大家闺秀的黄萱,对婚事有自己的坚持,绝不考虑有钱人家的少爷公子,一定要有学识有见地的正派青年。经亲戚们推介,后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周寿恺,成了黄萱几乎不加思索地芳心暗许的“意中人”。

周家比起当时财势倾天的黄家,毕竟清贫些,但也是世代书香门第。周寿恺父亲中过殿试甲等,辞官回厦门后,曾任厦门第一任图书馆馆长,同文中学第一任华人校长,还组织“鹭江诗社”。 周寿恺本人,可以说是青年才俊,在京城接受燕京大学等高等教育,很年轻就成了国内知名的内科专家,1933年就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

本来是美满姻缘,可两人婚礼却颇具戏剧性,成婚那天,新郎竟没有到位!黄氏家族顿时一片哗然,到处是各种愤慨、声讨、猜疑,甚至还谣传新郎已在上海娶妻生子。此时,豪门千金黄萱显示出孤行决断的一面,她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给周寿恺发去一封言简意赅的短笺,表示一心认定伊人,毫不动摇。

周寿恺当年为何“临门退却”,至今未解,多次迟疑和动摇后,1935年9月,两人在上海正式举行婚礼,时年新郎29岁,新娘25岁,都已是大男大女了。

黄萱和丈夫周寿恺

成立于1921年的中南银行,是继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之后,由当时国民党政府批准发行钞票的第三家中资银行,黄奕住是主要的创办人。婚礼上,黄奕住公开邀请爱婿到他创建的中南银行任副总经理,但被一口回绝。次日,黄萱就与夫君联袂北上,开始相濡以沫的共同人生。很多年后,丈夫发自肺腑地对妻子说:“如果在众多的教授夫人中重新选择,还是会选择你!”

抗战期间,萱随丈夫辗转于贵阳、四川等地,流离八年,婚后十年竟搬了九次家。临解放,已是国民党少将医官的周寿恺拒绝留台,回到大陆支持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夫妻俩必须承担前途未卜的风险,黄萱均义无反顾。

如此来看,成为一位成熟为雍容脱俗、优雅内涵的名媛,是要经过岁月锤炼的。陈寅恪大师对黄萱有过的一句定语:“拿得起,放得下”,其实都是在说如何以度量人的待人处事原则。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坚持一生的治学准则,傅斯年称“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是“三百年才出一人”。 如果没有黄萱的出现,很难想像双目失明、一身疾病的陈寅恪生命最后的十几年,竟还有学术上老而弥辣的“第二春”。难怪他会如此评价黄萱:没有她,我完全是废人。可自从1955年被中山大学正式聘任为助教,到1973年退休,直至2001年去世,她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助教,淡泊名利在这位名媛身上渲染得淋漓尽致。

要知道,当年,自知来日无多的陈寅恪曾交代黄萱:“我治学之方法与经历,汝熟之最稔,我死之后,望能为文,以告世人。”可黄萱听后却“老实”地回应:“先生,真对不起,你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 黄萱之“老实”,看似有点“迂腐”,但却是其朴实无华性情的自然流露。

 “富二代”黄萱对今日门风家教启示

黄萱仙逝(2001年)8年,厦门图书馆“赠书展”海报

近年来,贵族精神是国人讨论颇多的问题,内地超级富二代余晚晚花钱到英国学贵族、想当名媛,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

什么是名媛的品质和精神?我想应该和贵族精神一脉相承。有人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其实不无道理,学者刘再复就给贵族精神归纳4点:一是自尊、二是自明、三是自律、四是淡漠名利。当下,几乎所有的人谈的只是挣钱,学点贵族、名媛气质,也不错!

黄萱是贵族吗?当然不是,父亲黄奕住后来虽为商界巨贾,可也是“剃头匠”出身,“下南洋”也是因为与当地豪绅口角而躲避“秋后算账”。用今天的话,黄萱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可不是贵族的后代,何以能向世人展示“门风家学之优美”的贵族气质,成了一个让人仰慕的名媛?

一、将人文传统融入门风家教

“耕读传家”是几千年来底层民众代代相传的人文传统,这是浸透在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更体现在门风家教之中。黄奕住虽出身贫寒,也深受这种人文传统的影响,“闺阁”教育虽与时代不入流,可在教育初衷上是朴素的。没有“耕读传家”家教的浸养,也就无法培养名媛的贵族气质,更无法协助陈寅恪完成泱泱近百万字的史学专著。

二、传统品德是名媛炼成的基础

在积弱积贫的旧社会乱世,一代巨贾对儿女的教育如此煞费苦心,可今日国强和平时代,那些富豪们对子女往往不是纵容就是娇养。“富不过三代”现象,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答案,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对传统的摒弃,过于非追名逐利不能立足于世。

从黄萱的身上,可以看到传统品德的光芒,而从财富传承上,有钱而无“功德”(立言、立德、立功),往小一点说,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大一点说,可能你的企业也祸必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