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成效甚浅,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需另寻他法

国内汽车车企发展的阻碍在哪儿?又有何途径去改善这种状况呢?

 |  车东西

编辑:小豪

近年以来,中国本土车企不断寻求海外收购,但总体来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认可度还是较低,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是寥寥。似乎海外收购的途径成效并不是很大,那么国内汽车车企发展的阻碍在哪儿,又有何途径去改善这种状况呢?通过阅读下文,相信你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中国长城汽车有限公司最终可能不会插手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吉普业务。但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寻求海外收购。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梦想着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行业,让中国汽车制造商收购知名企业和品牌,似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然而,除非政府重新考虑下自己的产业政策,否则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策略最后会失败。另外,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也阻碍汽车行业的发展。

这一点从一个事实可以明显地看出,尽管已有数十年的投资经验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中国汽车制造商依旧在国外苦苦挣扎,即便在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

近年以来,中国本土汽车在国内已经逐步在提高知名度。不过,市场研究公司LMC Automotive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10款最畅销的乘用车品牌中,只有3家来自中国。中国最大的两家车企——长安汽车集团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各自的份额占比仅为4.6%,约占大众汽车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公司在海外几乎没有业务。2016年的出口量比两年前都要少,中国汽车最大的市场往往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伊朗成为了中国汽车的最大进口国。

很多国家都会对本土的车企实施保护性策略,包括很多的国有车企。但实际上产生的结果往往与策略实施的初衷相违背,简单来说,非但没有产生加强作用,反而是一种削弱。举个例子,中国仍在鼓励外国汽车制造商与中国合作伙成立合资企业,这一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让本土公司利用这些“联姻”来收集技术、管理经验和其他技能。

相反,中国汽车制造商在销售这些国外品牌汽车上赚了很多钱,合资企业的形式抑制了它们与合作伙伴竞争的动力。合资企业的体系已与全球实践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中国新兴的市场竞争者,包括印度和俄罗斯,并没有针对外国公司实施此类的限制性政策。

政府的支持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太多的汽车制造商。根据上海高丰咨询公司的中国汽车行业专家Bill Russo的说法,中国已有100多家等级注册的汽车制造商。这远远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的消费能力。因此,大多数的制造商只能在市场中占据有限的份额——即使是一些名气很大的公司依然如此。举例来说,奇瑞汽车的市场份额仅为1.8%,长城汽车的市场份额也不过是3.4%。

从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即使是像美国这样大型的经济体。也只能维持少数几家汽车公司的经营。然而,在整合产业的同时,有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师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分散的生产网络和市场使任何一家中国的车企都难以成为一个大玩家。”

再一次,政府的政策没有产生什么帮助。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扶持本地的汽车厂商,为的是创造就业机会,引来投资,没有人愿意牺牲这些车企来为行业的升级做准备。不论是国有亦或是私营企业,都常常被视为地方英雄,且享受税收优惠等特权。

Russ将这一困境归咎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据他介绍,这一模式鼓励省级官员促进当地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另一位专家则补充说,一家国有企业的高管团队一旦与另一家企业合并,可能会失去其权威性,当然这与政治并不相关。

在这些问题达到解决之前,收购外国品牌只能让中国汽车产业走到现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可供收购很可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可能是麻烦缠身的品牌。那些缺乏国际投资经验的中国经理人,很难把这些收购变成提升自身实力的一种契机。

看看2010年从福特手中抢购沃尔沃的吉利吧。自从那年以来,沃尔沃的回归令人惊讶,2016年的销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即便如此,沃尔沃还只是一家小众汽车制造商,销量仅为534332俩,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全年的销量超过了1000万辆。

如果中国真希望本土汽车企业升级并向全球展示新形象,那么首先不得不放弃提供帮扶性的产业政策。中国汽车制造商现在需要的不是补贴或者海外收购,而是自由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