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部分游学机构与公立学校存长期合作,通过组织海外游学,一些游学机构坦言,不仅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5%-7%的可观提成,而且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作者:未澜
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而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教育,自然是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这种以学校为主办载体、由中介机构组织承办的“海外游学”,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市场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夏令营营销模式。而里面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的潜在的利益链也成为了众多学校乐于积极组织此类项目的原因。
游学机构以戏剧、NASA航天、艺术、体育、航海等为噱头,鼓吹全英文封闭式太空营、航空营训练,月球漫步、超重力体验,甚至还有为中国学生定制的训练教材,并声称均按照美国教育标准设计。
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同时,随着市场的细化,海外游学研学也从最初几年的高中生、本科生,慢慢转向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呈现低龄化趋势,有不少小学生开始参加海外游学,出游人次占比为11%;学龄前儿童出游人次占比为6%;大学生外出意愿较低,出游人次占比仅为3%。
从某旅游网站监测数据得出,游学市场的主要客群集中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初中生占比达49%,成为海外游学主力军;高中生占比达到24%。据《201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
目前海外游学主要有4种操作模式:首先是基于其他业务开展活动的正规教育培训机构操作的游学项目,也称为“散客”;其次,是以学校为载体,由中介机构组织承办夏令营的相关活动;第三种是学校自己组织的夏令营,这种学校在境外能力比较强,能够直接通过学校外事办与境外中学甚至是大学取得联系进行夏令营的组织安排;第四种是依托中外学校的友好关系,进行互访形式的海外游学活动。
而海外游学主要有以下几种:
院校考察类游学,学生可以插班海外名校、参加留学微体验项目、参与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了解海外学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留学方向;
语言插班学习类游学,此类游学是以名校插班、寄宿海外家庭、学习相关语言为主题,在不同形式课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名校风采、海外教育以及学习语言。比如,学生可以在世界名校学习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其中以英语游学最受欢迎;
海外短期培训类游学,此类游学包括组织企业和成人到国外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证书培训,到大学进行短期游学、语言培训等;
国际学生交流,海外大学生志愿实习,通常由政府部门备案,立项量身定制,包括带薪实习、相关专业课程项目国际交换生等,助力升学、深造、留学;
夏冬令营特色游学,此类游学以参与各国特色夏冬令营,以户外或技能专业为主,如四大英超豪门训练营、美国童子军、英伦贵族礼仪班、文化艺术等主题特色课程,这类课程最受父母及孩子欢迎;
学校牵头组织的这些以暑假游学项目为名的项目价格一般在3-4万之间,时间在10-15天之间。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对于价格高昂的海外游学项目,“班里孩子很多都在报,自己不报怕孩子不高兴”,认为如果周围的朋友和孩子同班同学都在报名参加的话,即使自己不想给孩子报名,心里也是过意不去的。为了孩子融入集体,家长也咬着牙勉为其难。正是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盲目跟从的心态:一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二是为孩子留学做准备,储备海外经验。甚至有家长给出了这样的理由:“我也不太明白,反正是孩子所在的英语培训班组织的,很多学生都去了,我也就同意了。”这让游学机构抓住了“商机”,从而推动了海外游学产业的发展。
市场上部分游学机构与公立学校存长期合作,通过组织海外游学,一些游学机构坦言,不仅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5%-7%的可观提成,而且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学校是最直接获得生源的地方,大部分游学机构会以学校的名义进行游学夏令营等活动的招生。而且班主任在家长眼里可信度更高,是更应该被讨好的对象,通过班主任的宣传比公司直接在学校搞推介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游学机构通常会寻找有意向在国外市场打知名度的学校洽谈项目。
据有关人员表示:项目内容一般包括学习、游玩加购物。其中,学习占40%,游玩占30%,购物占20%,其他内容占10%,“行程是游学公司在国内就制定好的,学生在国外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这和国内的旅游团是一个性质”。其实同时段、同时长且行程类似的普通旅行社报价远低于这些游学项目的报价。而这也归咎于家长的心理,“家长会认为费用越高,游学机构的质量就越好,孩子的托付就更放心”。
事实上,短期的游学对孩子的成长并不一定会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针对性影响并不强,而且来回的奔波,也不会有多少学习的成分,家长需要为孩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因人而异,切莫随波逐流。
而对于市场上的披着“海外游学”外衣的教育形式,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规章政策,将教育纯净化。
最后一句:对于孩子,家长总是最舍得,但对于某些“不得已”,也确实需要一些管控和不随波逐流的意志,你周围的孩子有没有类似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