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格斗孤儿」重回凉山: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经过一个月的喧嚣之后,“格斗孤儿”回家了,哭泣着,不情愿地离开了“有肉有鸡蛋”,有汗水和拼搏的体育生活,等待他们的是只有土豆和绝望的家乡。此时,媒体究竟应该干什么?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责备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出路?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作者:葛 思文

编辑:郭 阳

有关“格斗孤儿”的故事,相信近日来大家已经看了不少,也听到了不少讨论。

在起初那个引起广泛争议的纪录片里,这群来自四川凉山贫困山区的孤儿,他们在家乡无依无靠、贫穷、辍学,得到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所收留,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接受专业的综合格斗训练,并偶尔参加比赛。

视频曝出后,由于恩波俱乐部涉嫌使用未成年人参加商业表演赛以及地下拳赛,舆论和网民对恩波俱乐部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声讨,此后,当地政府也迅速介入,要求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乡继续教育。

互联网时代里,无孔不入的舆论力量会揭开许多黑幕,也会用无法控制的狂热民粹毁掉一些人。

最近,通过媒体人王志安的微博,我们看到,昨天恩波俱乐部十几名来自大凉山的格斗孤儿的彝族少年,已经全部被带走。他们将要离开成都,重新回到大凉山里接受教育,重走一遍父辈走过的人生轨迹。

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不得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呆在贫穷的大凉山,一边上学一边种洋芋,过着食不果腹,看不到希望的黑暗生活。也许这辈子再也无法离开。

“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

这样的循环,很可能要在这些孩子身上继续。

近日,《局面》推出了新的采访视频。视频里,这一群希望通过格斗改变命运的孩子,看到了他们在来到恩波俱乐部之前的生活是多么悲惨,看到了他们对搏击的热爱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对比他们人生的前十几年遭遇的不幸,这样的幸福是如此短暂和来之不易。然而,此前那个短短的采访视频,很可能让他们的幸福和梦想戛然而止。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小诗,似乎是这些孩子的真实心路历程。

在这一波事件波折之中,媒体起到了曝光的作用,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媒体变成了最终促成格斗孤儿遣返的“帮凶”,也引发了有关“真”与“善”的思考。

在生态圈看来,普利策奖来源的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对待新闻的定义,其实足以说明我们的态度: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因此,无论是亲赴现场揭露格斗孤儿的媒体,还是二次跟进报道的媒体,其实都是在自己的范畴内做事情。报道真相,发现风云和暗礁,才能帮助大船及时的进行调整,而这也是追责时更正确的顺序。

说完了对媒体的态度,咱们再来从体育角度出发,看看这一事件的问题,是否可以更合理的解决。

事实上,恩波格斗俱乐部在“收养”孩子时,已经得到了监护人和凉山州官员的同意。这些孩子在来恩波之前,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已经处于事实失学的状态。

这些现象让人心酸,他们想融入这个发达的现代社会,想走出大凉山去看看外面的社会。

凉山州是重度的贫困地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州失去父母抚养的“失依”孩子超过2.5万。长期以来,凉山州被毒品、艾滋病的阴影笼罩,很多孤儿因此失去了双亲。来到恩波俱乐部之后,他们才得以远离毒品和艾滋病,这一点对他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在审视别人时,我们不光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从采访中看,恩波本人从未标榜自己的“收养”行为是“慈善”,他表示,搏击俱乐部不盈利也不可能维持自己的支出和运营。事实上,恩波在不收分文的情况下给予了这些孩子在家乡所不具备的的生活条件和生存技能,这一点已经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事实上,练体育从来都是辛苦和残酷的,但这至少是一个可以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不只是格斗,体操、跳水、举重、田径,甚至最广泛参与的足球和篮球,都承载着这样的意义。

在竞技体育的残酷竞争里,一代又一代少年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2011年,通过媒体报道,曾经培养出李大双、李小双、郑李辉和杨威四位体操冠军的“体操之乡”湖北仙桃,同样遭遇了舆论风暴。很多网友质疑仙桃体操“付出值不值”、“到底行不行”。比较集中的声音是:孩子们训练太艰苦了,这种教育方法太不人道,继而上升到抨击体操培养体制机制。

和格斗孤儿类似,体操教育也需要从未成年开始,如果非要贴上“残忍”的标签,站在局外痛斥家长的功利心,抨击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摧残孩子们的童年,非要将体操培养全盘否定,难道不是一种舆论暴力吗?

事实上,无论是体操锻炼,还是格斗训练,都给了孩子们取得人生成功的希望。就说恩波俱乐部,从大凉山走出的藏族选手苏木达尔基经过俱乐部的多年培养,如今已成为一名圈内高手,还在半年收到了UFC的培训合同。对于许多凉山孩子来说,这是眼前少见的脱离贫困的机会。

的确,体育运动的淘汰率是很高的,这些孤儿即使接受格斗训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业选手,被淘汰的那些孩子,不是被耽误了吗?前半句是对的,任何体育运动、任何行业都没有100%成才率,在天赋、机遇、个人努力这些因素影响下,淘汰率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也不能忽略体育本身的教育意义。得到体育培训之后,这些孩子无论是能走上冠军奖台的,还是将被淘汰走入常人生活轨道的,这段经历对他们在精神毅力上面的锻炼,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只不过,无论是体校,还是恩波格斗俱乐部,都需要在体育职位,多给孩子们开几门基础课,为他们适应淘汰后的学习,以及之后的人生之路,打好底子。

资料图

中国绝不缺少好故事,但是却没能诞生《摔跤吧爸爸》,舆论导向无疑也有一定的责任。但实际上,圈哥也愿意相信,很多人关注“格斗孤儿”事件的初衷,并不是什么“圣母心”泛滥,无非都是希望孩子过得更好而已。

在对待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孤儿的行为时,固然要考虑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和有关法律,但最终要做的还是解决凉山孤儿救助的“老大难”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基于凉山地区政府那本就不高的财政收入,想全面解决孤儿们的教育和出路问题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在眼下,恩波格斗俱乐部的这种体教结合模式虽然称不上最好,但能过在保证训练的同时还给这些孩子们请老师学习知识,相比过去中国的举国体制运动员培养反倒是毫不逊色了。

用“体育+教育”的手段,解决一部分孩子的出路问题,起码为走投无路的人们,留下最后一扇窗户,让仍处于黑暗中的孩子得到他们应有的阳光。

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