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回购股权实现100%的独资经营,让星巴克和统一双方都赚了—并非外界流传的“双方因各自营收减低或增长放缓而不得已为之”。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周刊(ID:CBNweekly2008)
转载已获得授权
文|《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郭苏妍
再正常不过的一次资本运作却引发了大规模热议,这是因为星巴克已经变了。
7月27日,星巴克宣布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星巴克华东市场合资企业—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剩余的50%股份,这意味着星巴克将掌握过去由统一企业和统一超商两家公司运营的江浙沪地区共1300家门店的100%股权。与此同时,统一企业与统一超商也将以约1.75亿美元收购台湾统一星巴克公司剩余的50%股份,从而拥有星巴克在台湾市场共410家门店100%的经营权。
统一集团从2002年将星巴克引入中国内地市场,双方至今长达15年的合作关系就此结束。但星巴克从统一手里回购股权这件事没什么好奇怪的。
外资公司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通常会在当地寻找一家本土代理商,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展开经营。当市场规模逐渐成型直至相对稳定,该公司又会花一笔钱把代理商手里的生意重新收回来,转变为直营模式。从奢侈品、化妆品到日化品、食品,这种资本运作的手法早已是惯用模式。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回购股权实现100%的独资经营,让星巴克和统一双方都赚了—并非外界流传的“双方因各自营收减低或增长放缓而不得已为之”。
“统一在2015年至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消息,星巴克会在未来一两年内把经营权全数收回。就是说统一每多开一家店,就能多获得一笔丰厚的回报。”商业地产服务商RET睿意德租赁业务线总经理杜斌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丰厚可期的利益驱动刺激了统一于两年内在江浙沪地区保持了极快的开店速度。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5年,统一在江浙沪一共新开了500家店。
这与星巴克直营公司星巴克中国的开店风格截然不同。后者需要遵循评估租金、回报、选址、门店设计、策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同时还要与星巴克美国总部反复商讨确认,才能正式地开出一家新店。统一的策略则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些许质量,但确保用最快的速度开设门店—门店数量的多少代表了回报率的高低。
目前的结果证明,统一的策略已经帮助它获得了8至9倍的盈利。尽管从交易数字上看,江浙沪的单店估值是中国台湾地区单店的2.5倍,但统一100%掌控台湾星巴克门店的“置换“结果,在已经获得的高盈利面前也能够作为一个回报补充。毕竟,统一在台湾地区拥有“主场优势”。用13亿美元收购1300家店50%的股份,意味着江浙沪地区每一家门店的估值为200万美元。根据RET睿意德的市场调查数据,开设一家星巴克门店的成本不到150万元,上海的单店营业额大约是400万元,净利润则在60万元左右。所以理论上,正常情况下的回报周期是两年左右。而1300万元的回报周期对应的是20年时间。
“星巴克收回这些门店所付出的成本,看起来跟银行利息差不多,赚不到什么钱。但这个举动本身对星巴克在中国未来的经营意义十分重大。”杜斌解释说。“因为统一已经帮星巴克把华东这个核心市场建设得非常好,星巴克的品牌效应已经从过去的奢侈消费转变为中国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每家购物中心都愿意有一家星巴克入驻。所以星巴克再继续开新店只要两年左右就能回本。”
星巴克咖啡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 约翰逊则表示,这场星巴克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收购交易,有助于实现到2021年将门店数从目前的2800家发展至5000家的目标,从而实现星巴克在亚洲市场的长期盈利和发展。
外界的诸多质疑主要围绕在失去了铺店能力强盛的统一之后,星巴克能否如期完成5000家店的开店目标。“当一家公司下了一个死命令,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只要它能够在选址、沟通、反复确定等中间环节上有所提速。” 杜斌说, “要达到5000家这个数字并不难,就看星巴克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如果没有看得到的诱人利益摆在面前,统一的开店速度原本也不会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