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史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卡帕镜头里的抗战中国

抗战期间,这位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在中国一共待了八个月,用镜头记录下了那段历史。

 |  Leica中文摄影杂志

2017国际城区影像节,《聚焦与失焦》,深圳大学美术馆,2017.08.14开展

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站在了汉口的街头。一群中国人围着他看。他的眼睛深陷,睫毛浓密。个头不高,却健壮结实。他嘴角噙着一根纸烟,手里拿着个小黑匣子,不时凑到脸上,对准围观者。

他在干什么?真像个怪物!

这是一九三八年的中国。亲历者或许早忘了这一幕。那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刚刚被日军攻陷,惨遭屠城。各地燃起战火,徐州眼看就要有场恶战。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卡帕(Robert Capa)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了中国。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32-1954)

Rush Orkin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卡帕原名安德烈 弗里德曼(Endre Friedmann),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家庭,1954年在越南战场拍摄时踩到地雷不幸遇难。在他短暂的40年生命里,深入报道了5场大战: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阿以战争,以及越南抗法战争。

作为世界摄影史上不容忽视的传奇,在卡帕去世63年、玛格南成立70年后的这个遥远的日子,他的近百幅经典作品终于第一次以回顾展的形式集中来到中国。

8月14日下午,“聚焦与失焦——罗伯特 卡帕影像回顾展”作为第四届国际城区影像节(IUIF)摄影单元的首场专题大展,在深圳开幕。展览由大乾艺术机构和玛格南联合举办,美国独立文化历史学家理查德 维兰(Richard Whelan)及中国摄影记者联盟发起人单增辉联合策展,于深圳大学美术馆举行,将持续至9月10日。这也是自2016年大乾艺术通过展览《玛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将玛格南首次以整体名义引入中国后,玛格南第二次以官方名义在中国举办的展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随后,日本于9月2日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迎来了胜利。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看卡帕镜头中1938年的中国。

1938,中国

头一次出手,他就拍到了中国战场的重要胜利

此前,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卡帕还在西班牙阿拉贡前线拍摄,他听说了远方中国的战事。他很想去。在他看来,中国抗战决定了亚洲的明天。这句话,后来他用作了《生活》(Life)的一组图片故事的标题。

机缘来了。次年一月,有个摄制组到中国去拍纪录片,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邀请卡帕作助理摄影师,拍摄同期静止画面。二月底,他踏上了东方古国的土地。第一站,“中国的芝加哥”——汉口。

武汉那时刚刚成为全国战时军事中心。这部名为《四万万人民》(The 400 Million)的纪录片由此展开,记录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画面(这部纪录片此次也在展览中展出)。任务相当危险,充满了挑战。只是卡帕对自己仅仅是个“摄影助理”颇有些不满。毕竟,他早就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了。当然他的压力也显而易见,同时也为《生活》杂志工作的他,到了中国抗日战场,必须拿出最好的报道来。

我们暂时不太清楚卡帕在中国的详细日程,只能从他在《生活》上发表的照片,来倒推他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摄了什么。

卡帕的运气很好。他在中国一出手,就拍到了一场胜利,还有汉口市民纪念共和国之父13周年忌辰的盛大游行。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六日的《生活》杂志推出了卡帕在中国的第一组图片专题。

“现在,卡帕正在中国,为《生活》拍摄另一场大型战争。这是他第一批经过海运传回作品的一部分。

“不同于他的西班牙相片,这些相片并没有展现死亡和毁灭。当卡帕抵达汉口时,中国军队在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取得了抗日战争第一场伟大的胜利,这给了中国和全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喜。”

“重要胜利”指的是台儿庄大捷的前奏战役。消息传到汉口,国民上街游行。卡帕拍摄了狂欢的汉口:民众的欢欣鼓舞,士兵的满怀信心,为死难者的鞠躬静默。

在这次拍摄中,卡帕拍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他戴着钢盔,神情刚毅,眉头微蹙,目光炯炯。这几乎是一张面部特写,只露出了士兵的上半部胸膛,凸显了军装衣领紧扣着的风纪扣。

领章上的两颗星显示,这是个一等兵。这一期《生活》杂志就以这个一等兵的肖像作为封面,遂成经典。卡帕以仰视的角度拍摄了这幅名作,塑造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屈的形象。

卡帕镜头里的大人物:“Chiang Kai-shek”

卡帕并不只是拍摄“小人物”。作为当时为数不多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的镜头聚焦了很多大人物。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七日的《生活》杂志刊登了卡帕拍摄的一位将军,正是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李宗仁。他身着戎装,军帽上一枚青天白日徽。眼睛很亮,抿着嘴,嘴角微微上扬。他的风纪扣也扣得紧紧的,衣领耸立,露出衬衣的一圈白边。图片说明文字这样写道:“李宗仁大将军正微笑着,他带领的南方军队守卫汉口。他指挥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之后他出版了《我奋斗的一生》。”

此前的四月七日,在一次胜利庆祝集会上,卡帕还拍到了主席台上的一位大人物,他称其为“唯一的英雄”。这就是“Chiang Kai-shek”,蒋介石。

这是卡帕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他在发回的报道中说,“象征中国抗战的蒋介石,是国民党军队的总指挥,也是除了孙中山之外最受尊敬的人”。卡帕镜头中的蒋介石很瘦,一身戎装礼服,站在硕大的圆形扩音器前讲话,挥动着右臂,戴着白手套。

不久以后的七月,卡帕又一次拍摄了蒋介石。这次距离非常近——在一间狭长的会议室里,依然戎装的蒋介石光着头,坐在一张长条桌的顶端,身后是一幅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地图,面前的桌上也铺着地图,将领们围着他。其中一幅照片,幕僚手指着地图某处,蒋低头在看。另一幅是他讲话,右手撑在桌边,左手做着手势。

1938年6月28日,中国,汉口。卡帕镜头下的蒋介石。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这是蒋介石主持召开的最高军事委员会的一次会议。在之前的此类会议上,蒋介石一直禁止进行任何拍照或录像,更不会向媒体开放。卡帕拿到了独家新闻,他拍摄的蒋介石的相片在世界各地的报刊上刊登转载。

一个多月后,卡帕又拍到共产党人举行的会议。周恩来坐在桌前,回头看着他身后的叶剑英,叶参座正在地图上比划。方格窗开了半扇,旁边挂着一幅斯大林像。另一张照片中,周恩来站在门后,门上挂着马克思像。墙上的毛笔字标语写着:“巩固团结争取第三期抗战胜利!”

卡帕所拍摄的周恩来与宋美龄。

卡帕还拍了蒋夫人宋美龄。他明显多次见到过她。他后来对朋友回忆说,有一次酒会,为了保持清醒,他不得不将鸡尾酒泼到盆景里去。

在中国南昌的一个军营里,卡帕遇到了中美关系相当重要的一位人物,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当时的情形很糟,日本军队距离他们不过是几天的路程。史迪威准备到前线去,卡帕说,他想跟着一起去。后来,史迪威在日记里写道,卡帕“是相当勇敢的一个小伙子”。

卡帕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Bu yao kan”

虽说将一个个大人物摄入镜头,但卡帕其实最渴望的还是战场。可他们受到了种种限制。《四万万人民》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后来回忆,中国方面的监察官“简直是胡扯”,甚至禁止卡帕他们拍摄大炮的特写镜头。可这并非什么军事机密,“因为那是一种德国火炮,一九三三年制造的,谁都知道这种火炮。”

卡帕领教了这样的限制。他很快学会了第一句中国话:“Bu yao kan”——“不要看”。

有一天早上醒来,卡帕无意间得知中国军队激战一夜,刚刚占领台儿庄。他很生气。不准靠阵地太近,不准拍摄火炮,那他来中国干什么?睡大觉吗?中午,他和同样十分生气的伊文思找到一辆车开出去。刚到城郊,一架日本军机出现在天边,朝着他们的方向飞来。卡帕他们赶紧“在一处坟墓一样的小沙堆后面躲了起来”。“我们趴在地面上,”伊文思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几个都脸朝下,这样,日军飞行员就看不出本来很容易辨认的面部肤色了。”好在附近一列武装火车朝日机开火了,那架飞机转了几圈,离开了。

当天下午,卡帕终于进入了台儿庄城,发现那里一片荒凉。卡帕在一条街上拍摄,一个老妇人突然尖叫起来,她一定是把摄影机当成了枪炮。另一名老妪坐在一堆“泥块和木板碎片”中,这里曾经是她的家。

1938年,中国。中国军人在训练。

没有拍摄到核心战斗场面的卡帕,只能去拍战争外围。他拍摄了汉口学童游行呼喊抗战口号的画面,特别显眼的是少年手中三角旗上两个硕大的汉字“不死”。他拍摄了广州农民手持长矛演习的场景,一望无际的稻田,禾苗不停生长,战事依然持续。在一路南下的途中,他还拍摄了铁路和沿线的难民。

不能置身战争一线拍摄的卡帕有些苦闷。有一次,纪录片团队去城外拍摄在战争中受伤的一家人。大家都骑着马,有人感慨,成吉思汗的大军应该就是骑着这样的马,征服了整个亚洲和欧洲大部。卡帕沉默不语,突然间,好像以为自己就是成吉思汗,对着大家大喊战争口号,向前方疾驰而去,矮胖的轮廓在马鞍上抖动,照相机在他背后跳跃不停。

一个战地记者的遗憾

卡帕总想一头冲进中国抗战的前沿阵地,而远方的朋友却在为他担忧。只有不断收到照片、看到报刊上他的署名的时候,友人才知道他还没死,还活着。

卡帕继续着拍摄工作,他在中国留下了五百多张底片。尽管其中没有卡帕想拍的最直接的战争场面,比如《倒下的士兵》、《诺曼底登陆》那样的名作,但经过了岁月沉淀的这些照片,同样弥足珍贵。而且,有些照片对于卡帕的摄影研究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

1949年8月,法国,尼斯市,希米耶区。艺术家亨利·马蒂斯在工作室。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1944年6月6日,法国,诺曼底海岸。第一波登陆奥马哈海滩的美军。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在他刚到中国不久后的一九三八年三月初,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覆盖了武汉整座城市。卡帕的镜头中留下了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这张照片,是卡帕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欢愉的作品之一。

1938年3月,中国,汉口。一群孩子在雪地上打雪战。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卡帕此生留下的彩色照片并不多。在中国时,他曾写信给纽约的朋友,说他需要一些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并询问如何使用。这似乎是卡帕第一次拍摄彩照。最终,有四张彩色照片发表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七日的《生活》杂志上。

这四幅彩照均分了杂志的两个整页。图片说明文字称:“如果相片缺了颜色,那么它无法充分地展现一座被轰炸过的城市。在接下来的几页,被轰炸的汉口将在彩色相片中呈现出来。”

美国《生活》杂志,1938.5.16发行。

报道了中国的武汉战役,包括4幅很可能是卡帕首次使用彩色胶卷拍摄的作品。

人们看到,卡帕镜头里日军空袭后的惨状:贫民窟燃烧着红色的火焰、黑色的浓烟。一位身穿蓝色上衣的苦力妇女,坐在焦土废墟上,一脸惨淡地望着被毁的家。中午的高温下,穿着军绿色作战服的消防兵,拖着一个消防泵到长江边取水,江水浑浊,岸边到处是垃圾。

卡帕的视角里,有很多普通民众:十几岁便全身戎装的男孩、表演街头活报剧的少年、军服单薄冻得发抖的年轻士兵、裹脚的老妇人、流离失所的难民、拿着碗乞讨的小孩、仰头围观中日空战的市民、无望又不放弃地扑打轰炸燃火的男子、掩面不让相机拍到脸上泪水的女人……还有,被炸毁的道观里,怒目圆睁的神像。

残酷战争对平民的戕害,扑灭了卡帕中国之行的最后一丝热情。他去了西方记者聚集的小酒吧,试图借助于酒麻醉自己。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同行,包括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和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他们在那里大喝廉价的威士忌。

史沫特莱后来回忆说,“我们原来的看法似乎都消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一切不再抱任何希望。没有人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我们都像一条船上的过客,在狂风暴雨的海上漂浮……”

卡帕似乎对此前的人生经历产生了一些怀疑。他自问,就这样继续当一名自由投稿摄影人,以此度过余生吗?在致友人的信中,他谈了未来的打算,组成一个由年轻摄影师构成的通讯社——这,就是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最初的雏形。一九四七年,卡帕和他的朋友们,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一同发起成立。

玛格南70周年标志

卡帕到过中国的一些城市,武汉、郑州、西安、广州。他到了西安,与《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的作者斯诺约定,想要去延安采访。他的同伴伊文思也想拍摄共产党、毛泽东的武装力量。但是,“蒋夫人不允许”。

卡帕到访中国的由头——参与拍摄《四万万人》纪录片,是宋美龄过问的项目,只有得到她的批准,摄制团队才能拍摄。

卡帕没能去延安。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抗战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历史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攻陷汉口。在这之前,卡帕已经又回到了西班牙。这位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在中国一共待了八个月。

参考书目及素材来源

□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

□《LIFE》1937年7、8月刊,1938年5、10月刊,1944年6月刊

□《卡帕传》,(美)阿列克斯·凯尔肖(Alex Kershaw)著,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珍藏卡帕》,(美)理查德·维兰(Richard Whelan)著,陈立群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当代摄影大师》,阮义忠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美)理查德·维兰:2017年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罗伯特 卡帕影像回顾展》《前言》

□姚瑶:《彩色的卡帕,一个新鲜的侧面》(原文来自瑞象视点)

玛格南在中国

此次展览正式揭开了本届影像节摄影单元“玛格南在中国”众多精彩活动的序幕,更多玛格南大师讲座、“不一样的视界”摄影实践工作坊二期,以及与伦敦、巴黎、纽约互动举行的“Live Lab”驻地实验室项目将陆续举行。详细活动信息请关注影像节官网(www.iuif.asia)及大乾艺术机构官方微信(daken_art)

关于国际城区影像节(International Urban Image Festival)

官方网站:www.iuif.asia

国际城区影像节创立于2014年,是藉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文化先行口号,由大乾艺术发起和运营的城市文化品牌,也是亚洲地区首个以城区名义发起的基于“大影像”概念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横跨深圳多个核心区域,扎身城市公共空间,得到深圳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四年的资助和扶持,以及众多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支持和联合,于2017年获得“深港生活大奖”艺文奖。

关于大乾艺术机构(Daken Art Organization)

官方网站:www.dakenart.com

大乾创立于2012年4月,自2014年起主办运营国际城区影像节(IUIF),是一家以持续推动中国艺术环境发展为目标的独立艺术机构。

一方面,通过与国际、国内前瞻性的知名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广泛合作,举办面向公众的展览及公共艺术项目,展现历史和当下艺术领域中的经典和趋势,促进艺术交流与传播。

另一方面,立足于对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关注,持续深度挖掘和梳理城市本土记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纪录片、出版物、展览等形式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脉络,并通过艺术再创作反哺城市文化。

罗伯特·卡帕摄影作品:

图片来源:马格南官网www.magnumphotos.com

Robert Capa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倒下的士兵,科尔多瓦,西班牙,1936年9月

离别前军事训练向阿拉贡前线出发,巴塞罗那西班牙,1936年8月

年轻女性被训练成国民党士兵

美国飞行员,突尼斯,1943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告别了因斯大林与德国的友谊建交而被共和国政府解散了的国际纵队。

共和党的士兵。马德里,spain.1936。

一名法国妇女,与一名德国士兵生下一个婴儿,被剃光头后被送回家。法国,1944

美国战役中的一名德国战俘Bastogne,比利时,1944

法国第二装甲师进入后,许多德国狙击手不得不在巷战中被连根拔起。

新移民过境营地的儿童,以色列,1950。

毕加索与他的孩子,法国,1948年。

Altalena生锈的残骸,自从一年前曾被以色列军队征用过后再也没下过海。特拉维夫,以色列,1948

在无人的街道上的孩子

特拉维夫市长,以色列罗卡奇,领导者一般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政党)作政治演讲。

解放后的庆典上,市政厅周围布置完狙击手后人行道上拥挤的人潮。法国巴黎,1944

一个美国伞兵准备登上飞机。Arras,法国。1945年3月23日。

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