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认识的“高净值人士”又有哪些特征呢?!
近日,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团队联手贝恩公司发布《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士有158万人,而在2006年这一数据仅为18万人,11年间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翻了三番还多。其中,可投资资产超过一亿元的超高净值人群规模约12万人。
此前,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至2016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总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134万,其中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人群数量约68.3万。总资产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人数约8.9万,比2015年增加1.1 万人,其中可投资资产1亿元以上的约5.25万人。
招行与贝恩的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187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8%。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大陆总人口数测算(138271万),到今年底,平均100万人有135名高净值人士,比万里挑一的比例略高一些。
|中国高净值人士有多少钱?
从财富规模看,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49万亿元的可投资资产,2014—2016年增速达24%,相较2012—2014年有所增加;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00万元,与2012—2014年基本持平。
招行和贝恩的报告预计,2017年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总量将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人均拥有3670万元可投资资产。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总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和空间。
2016年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为165万亿元,由此不难算出,我国高净值人士资产占全国个人资产总量的近30%。
从高净值人士的财产配置情况看,除了常规的储蓄/现金和保险外,2017年高净值人群在理财产品上的配置约占其整体可投资资产的25%,相较2015年增加近一倍;股票配置比例因2015年A股泡沫破灭,避险情绪升温,由2015年初的约25%下行至2017年的约15%;信托配置比例2013年一度占整体可投资资产的15%左右,由于刚性兑付预期的打破,目前比例略有下降;投资性房地产配置比例,由2015年的约10%微降至约8%;债券配置比例从2013年的约8%降至2015年的约5%后,2017年继续下降至约3%的水平;其他境内投资配置近两年稳中有升,对权益类资产和另类投资的兴趣不断升温。
|中国高净值人群哪里最多?
根据招行和贝恩的报告,截至2016年末,高净值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的省份有22个,而在2006年只有广东省的高净值人数超过了2万人。5个东部省份(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的高净值人数率先突破10万人。这5个省份的高净值人士总数占全国的约47%,他们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则占全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比重的约62%,较2014年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近两年投资性不动产净值的大幅增加。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上述5个省份的GDP加在一起,约占全国的34%左右,而其高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这说明这些地方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形态更有利于财富的聚集。
除此之外,4个省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超过5万人,分别为山东、四川、湖北和福建;6个省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处于3万——5万人之间,分别为辽宁、河南、天津、河北、安徽和湖南。
招行和贝恩的报告认为,2014—2016年,高净值人群的地域分布延续了2008年以来的集中度不断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分布更为平衡。
胡润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从高净值人群的地区分布看,广东人数最多且增长最快,2016年以24万人的数量取代北京成为高净值人士最多的省份;其后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高净值人数分别是23.8万、20.5万、16万。这4个省份的高净值人士占据了全国的63%。
超高净值人群方面,北京、广东、上海、浙江4地人数均超过1万人,江苏排名第五,共6750人。这5个省份的超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67%。其余省市的亿万超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均在3500人以下。
无论是招行和贝恩的报告,还是胡润研究院的数据,都显示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5个省份的高净值人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高净值人士都是干啥的?
招行和贝恩的报告显示,41%是创富一代企业家,29%是职业金领,10%是家族企业二代继承人,5%是职业投资者,14%是其他。这里的“其他”包括全职太太、运动员、演员、画家等社会名流。
胡润百富发布的《2016胡润千万富豪财富报告》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55%是企业的拥有者,金领人士占到20%,炒房者占比15%,除此之外,职业股民占据10%的比例。
根据招行和贝恩的报告,高净值人士的数量从2006年的18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58万人,相当于过去11年间,每天有接近400张“新面孔”跻身高净值人士行列。
在报告的访谈中,约九成高净值人士表示自己在过去10年内致富,约七成表示在过去5年内致富。这说明,中国创富的机会很多,5到10年,你也有可能成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士。
来源:中国经济特刊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