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不作恶和监管者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才是问题解决的理想状态。
作者:张兴军,中国经济信息副总编辑
人民日报连发两篇评论文章质疑《王者荣耀》以后,来自社会层面的对《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批判与指责以及对腾讯这家公司的口诛笔伐便纷至沓来。直接受到的传导式影响的,便是腾讯的股价:日跌逾千亿港元,也算是破了一个纪录。
数据显示,“王者荣耀”的注册用户高达2亿,日活跃用户达8000万人,这意味着全国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玩这款游戏。数量可观且低龄化严重的游戏用户群使得这款游戏又被称为“王者农药”。
人民日报在文章中认为:“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不设限,也是社会对《王者荣耀》的批判焦点之所在。
对于质疑和批评,《王者荣耀》的制作人既感觉有些“委屈”同时也不敢怠慢,后者紧锣密鼓地以《王者荣耀》为试点,于7月4日率先祭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通过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和强化实名认证体系来抑制因沉迷游戏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腾讯的这种举措是值得点赞的,至少它已经意识到了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通过努力来予以补救。据悉,这“三板斧”在推出之前,已经经过一个多月的测试,这也表明其实在人民日报发文之前就已经在积极地进行“自我纠错”。
或许,站在商业层面无法对腾讯这样规模之大的企业进行求全责备。正如部分分析人士所称,腾讯并没有犯法,其游戏的内容和商业模式,都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之内的。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互联网首屈一指的公司,腾讯理所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个产品或应用在风靡之后,赞誉与批判之声的接踵而至是可以预料的。不止是《王者荣耀》,近期共享经济的典型OFO单车也正遭遇着这样的批评,因为个别儿童在骑单车时而殒命的案例,刺激着社会公众的神经,并引申到了对共享经济的批评上来。这和批判手机游戏所遵循的是一个逻辑。
归属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王者荣耀》游戏有罪吗?共享经济的领头羊之一OFO单车有罪吗?至少在法律层面上,这种批判或推理是难以成立的。如同我们常说的汽车和菜刀无罪是一个道理,尽管它们可能成为肇事的工具。
现象级的《王者荣耀》,对企业、监管者都是一种考验。最理想的结局,就是其运营者能够始终以“不作恶”的思维来设计和运营,从而将可能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对于监管者,亦应与时俱进放下身段,充分做好调研和深入了解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应尝试参照国际上有交的监管办法。只有如此,才能更加科学和柔性地监管,出台最为合理的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