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采取重资产并购和轻资产联盟两线作战的方式快速跑马圈地。重资产并购直管+轻资产联盟,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网络,试图将社区用户从线下连接到线上。
今年年初,王健林在年会上宣布万达转型基本成功。上半年,万达集团营收1349亿元,其中地产业务收入568.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2.1%,服务业务收入780.2亿元,占比57.9%,服务业务完胜地产业务。
随着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的出台和升温,地产转型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在地产转型方面,万达可谓成效卓著,鉴于万达商业业务布局的特殊性,其它地产商很难借鉴其转型经验。地产圈,有销售2000~3000亿的地产大鳄,也有数个项目的小型开发商,更多的是夹在大鳄和虾米之间的中型开发商,他们的处境颇为尴尬,要么激流中勇进趟出一条路,要么随波逐流被集中化。中型地产商,要么做出精品做出特色,成为小而美的那一类开发商;要么顺着产业链做延伸,深挖井转型做服务商。但是无论怎么做,地产转型似乎脱离不了与互联网的结合。花样年集团的转型启动的较早,颇有收效,对于中大型开发商的转型颇有借鉴的意义,有不少企业试图效仿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模式,成功真的能复制粘贴这么简单?不妨一起剖析下华样年的社区+模式。
投融并举的资本运作体系
花样年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为香港上市的花样年控股、彩生活和新三板上市的美易家。此外,花样年还与外部投资机构成立了前海嘉年云領、创世嘉年、幸福万象等多家基金和投资机构,投融并举的举措让其在利用专业团队、专业资本操作方式方面领先与外部同类企业。在大多数同行企业还在做资本准备时,花样年能够果断出击,快速将几十家物业公司纳入旗下,这和其并购团队强悍的作风不无关系,同样也与其在资本运作上的企业架构的设置不无关系。
两线作战进行跑马圈地
花样年采取重资产并购和轻资产联盟两线作战的方式快速跑马圈地。
仅在2015年和2016年,花样年就收购约50家物业企业,通过并购将物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209个城市2000多个社区,并购的企业不乏开元国际和万达物业这类大型综合物业企业。并购,让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物业服务商。2020年,彩生活计划将管理面积扩展到25亿方,而2016年彩生活的管理面积约4亿方,这意味着其每年管理面积的增长速度要接近60%。重金收购和承接外委项目都无法满足这一增长速度的要求,而彩生活的策略是小股操盘,即利用现在的品牌优势、管理沉淀和人才储备对外进行输出。
当然,花样年的并购是有选择性的,优先并购位于一二级城市的高价值物业企业。事实上,很多的物业企业并不希望被并购,而想保持独立的发展,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物业企业分布在三四级城市,或者小区面积偏小,或者小区过于陈旧,这些项目并购价值点并不高。对于这类项目,花样年推出解放区平台,旨在利用这个平台连接物业企业和业主,为他们输出整体的互联网化社区解决方案,花样年要的是社区用户的连接。
重资产并购直管+轻资产联盟,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网络,试图将社区用户从线下连接到线上。
多品牌生态化进行精耕细作
围绕社区用户,花样年构建了多个品牌,进行社区+生态链的打造。第一个环节,花样年利用直管的社区构建起彩生活的B2F的商业模式,打造丰富的社区服务。第二个环节,其利用解放区线上联盟构建起B2B2C商业模式,日前解放区获得团贷网数千万元战略投资,启动解放区线上金融服务。第三个环节,其利用花样年商业管理和万科物业商业管理的经验,成立美易家集团,盘活直管物业,利用彩生活平台和解放区平台引流美易家,进军短租市场,对标Airbnb。第四个环节,其依托彩生活平台和解放区平台的用户群和历史数据进行征信分析,发力小额贷、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打造了钱生花、彩付宝等子品牌。第五个环节,其利用多个互联网平台优势,成立社区研究机构“搜社”研究院,布局大数据应用。这些业务,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工具对社区用户进行连接,然后进行多维度的服务拆分,通俗的说,就是一鱼多吃,用数据画像,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彩生活、万科们的模式
彩生活开放平台,维修、理财、商品、租房都引入外部供应商(乾讯、合和年、彩之家、京东),彩生活自身则专注于物业服务本身和平台构建。在物业服务方面,彩生活引入智能化的管控工具平台,一方面让管理标准程度更高,更易复制,另一方面更节约人力资源。在平台构建方面,彩生活引入饭票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增加用户的饭票点数,通过点数兑换商品,形成循环经济。饭票的好处显而易见,降低用户购买门槛,提升商品的销售转化率,但是背后的通用积分结算逻辑并不简单,同样依赖信息化工具。
对于万科物业而言,似乎更强调物业品牌的打造,社区平台(万科住这儿)功能都和对物的管理和人的服务形成强关联,在社区平台经营这方面万科涉足并不多,除了线上物业服务之外,其它增值部分万科似乎选择引入外部合作伙伴,58集团入股万科物业给未来留下想象空间。
社区平台(社区APP)似乎成了物业标配,都是交2块8的物管费,别人家的小区可以一键开门,为什么我们小区不行?物业做社区平台,一方面是被业主给逼的,另一方面也是物业多种经营的探索,但是很多物业企业不幸误入歧途。做了物业基础功能的线上化,发现功能少的可怜吸引不了业主,于是做社区、社交,希望业主自己产生话题和内容,这还不够,于是似引入商品和服务。做商品意味着要构建供应链,要组建电商团队,问题来了,标准商品有阿里巴巴、京东两个巨头,服务有新美大,有58同城,特色农产品有顺丰优先,即便不考虑这些,也面临着和社区周边的商家抢生意,而社区商家同时又是物业企业的业主,存在利益冲突。这意味着社区经营不光是要有平台,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彩生活的可变现用户有1200万,而一家中型物业企业的可变现用户不足50万,怎么玩平台?
有关彩生活的几个疑问
按彩生活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其管理面积3.95亿方,在管社区人口1200万人,安装用户303万人,活跃度57.6%,其中增值收入1.57亿,增值部分毛利率91.9%。粗看这个数据,似乎不错,细细推敲却发现数据存在疑问。
疑问1:在管社区人口1200万人,安装用户仅仅303万,安装度刚刚超过20%。这对于已经拥有成熟团队的彩生活集团来说,似乎偏低,当然安装度低或与并购企业还没展开大规模APP安装有关。
疑问2:活跃度。在财报中提及截止2016年12月31日,彩之云APP注册用戶3,026,000人,活跃用戶1,737,000人,活跃度57.4%。从披露的数据看,此活跃度似乎为年活跃度,即全年有活跃用戶1,737,000人,而日活跃度或者周活跃度并不知道。2017年7月3日,笔者在腾讯应用宝检索彩之云APP,下载量20万次,评论19条,差评达16条,唯一的一条好评发生在2013年7月12日,版本为1.2.22。
疑问3:增值收入。彩生活增值部分收入1.57亿元,来自网上推广服务及租赁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费74,01.5万元。简单的说吧,这7400多万元是其流量变现的收入,按303万的安装用户来算,平均每个用户贡献24.5元。从总收入占比看流量变现收入并不高,但平均用户贡献不低。很多读者可能会关心,7400万元来自于彩之家、和合年等关联企业的贡献占比多少呢?
这些疑问没有答案,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转型不易。一个成熟的行业进入转型期,就是要洗牌,留下的不见得是以往的强者,走在前面探索的只是多走了几步,走别人走过的路固然要快,但走错了一起遭殃。企业转型是业务模式的演化,不可能直接从婴儿变成青壮年,必要的成长经历必须有;转型过程要敢于尝试新路子,新方法,从一楼到三十楼爬楼梯要10分钟,乘电梯只要2分钟。转型不是照搬某个模式,需要依据企业自身优势和经营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单元,考验决策者的战略定力,同样考验组织的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