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货币当作商品对待,人为令其贬值,在贫穷国家造成大量贫困,这毫无意义,”马哈蒂尔说。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20年,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bin Mohamad)至今仍对导致这场危机的外汇投机心有余悸、痛恨不已。
彭博社7月6日报道称,对于20年前将马来西亚经济推到崩溃边缘的外汇交易员,现年91岁的马哈蒂尔丝毫不改鄙视之意。“我认为外汇交易根本就不应当成为一项业务,”他在吉隆坡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
“将货币当作商品对待,人为令其贬值,在贫穷国家造成大量贫困,这毫无意义,”马哈蒂尔说。
1997年6月至1998年1月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危机前,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香港以及韩国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高达6%-9%。
这场由泰铢受到狙击引发的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股票和外汇市场相继崩溃。到1998年1月,这些地方的股市市值蒸发超过70%,他们的货币兑美元也发生了相似幅度的贬值。
泰国出问题、泰铢急剧贬值让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也注意到亚洲其他各地的情况。不久,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成为狙击目标,出现贬值压力。为了捍卫林吉特,马来西亚央行起初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干预,但却在后来突然撤出市场,这导致林吉特在一周内贬值6%。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际,马哈蒂尔意外采取了离经叛道的经济行动,他拒绝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实施了对国际投资者的资本管制。马哈蒂尔当时痛斥外汇交易员是“不道德”行业中的“奸商”。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其弊端包括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国内价格扭曲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1992年因狙击英镑而赚得盆满钵满的亿万富豪对冲基金经理乔治·索罗斯予以了反击,预言马哈蒂尔的政策是一张“灾难的配方”。
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经济虽然陷入萎缩,但很快就摆脱了危机影响。马哈蒂尔的管制措施先是得到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之辩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IMF和世界银行也对其产生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