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依然贫困的大几千万人口能否成为生产与消费的新兴力量。这一力量的形成,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空间,也必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崭新的机会。
|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7月3日,王健林在丹寨万达小镇,出席了万达投资的当地扶贫项目的启动仪式。至此,万达历时3年筹建的丹寨三大扶贫项目全部落地运营,总投资达到了15亿。
-------------------------
经常登上中国富豪榜首的王健林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20年正式退休之后,“不排除我去承包一个贫困县,专门进行扶贫”。
现在来看,他这个计划提前实现了。
【王健林说,扶贫关键不在钱多】
近些年,一些杰出民营企业家也在扶贫领域纷纷展开行动,王健林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位。
要扶贫,必须“输血”、“造血”并举。
为此,王健林不但拿出了帮扶丹寨县脱贫的方案(包括出资3亿元捐建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出资6亿元捐建一座旅游小镇、以及发起成立一支5亿元的丹寨扶贫专项基金),以15亿重金(截至目前)投入,而且还花很大力气研究当地产业和资源状况,致力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对如何“造血”,王健林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策略。
谈到扶贫,王健林上来就是一句:“扶贫既不是造势,也不是投入多大一笔资金,而是要讲究效益,只有能产生效益的项目才能持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
对于如何发展产业,王健林更直接指出,种茶、养猪不靠谱。而且强调,这是万达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2014年12月,万达与丹寨县签署扶贫协议之初,所推出的扶贫措施,主要就是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养猪、种茶等农牧项目。但几把实践下来,他们放弃了这个想法和做法。
“我们曾想在当地养猪,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等,但调研了国内的5大养猪企业,都没有挣钱的,基本上是一年挣一年赔,那十年下来不就为零了吗?没有利润,怎么扶贫?”王健林说。
王健林说,一年下来,他最大的体会就是:扶贫不能下马伊始就拍板,并且反问道:“拍脑袋的东西能成吗?”
而万达最后推出的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小镇、扶贫专项基金三个扶贫项目,则是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光是内部PPT就做了50多版。
当然,在商业上算盘打得牛的王健林,扶贫的同时,也不忘把握这些地方的发展商机,并且通过自己的商业去在更广层面扶贫。
2015年3月,万达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在贵州省建设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
而万达在西双版纳、长白山这些欠发达地区的项目,也早已对当地经济,尤其是旅游产业起到巨大作用。今年春节,甚至让整个西双版纳成了停车场。
【扶贫背后,或许藏着百年不遇的大商机】
华商韬略曾在一篇“对中国经济要有长远信心”的文章中谈到,中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还有那么多的贫困地区,以及那么多贫穷的人。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依然贫困的大几千万人口能否成为生产与消费的新兴力量。
这些地区的这些人富起来,将给中国增加出相当于几个中小国家的经济体量。
中央对7000万贫困人口2020年一起小康的承诺和坚定行动,以及现在行动起来的这批中国民营企业如火如荼展开的“精准扶贫”,或许将加速这一力量的形成。
这一力量的形成,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空间,也必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崭新的机会。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运用自己的产业经验和优势参与扶贫,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商人阶层对社会的回馈,也更是他们对自我的升华与保护。因为只有社会持续进步与长久繁荣,商人的根本利益才会得到持久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商业角度提醒有关创业或企业家,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与竞赛背后,也蕴藏着百年不遇的商业机会。
现在,你闭上眼睛,把那些风光与环境令人心驰神往的贫困地区想像成改革开放之初贫穷落后的中国内地,把前往扶贫与投资的企业家们想像成当年前往内地投资霍英东、李嘉诚们,然后想想这几十年来内地的变化,最后你将看到一副怎样的画卷?
有人说,这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已发达地区不一样。这没错,但不要忘记,未来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我们也期待更多发达起来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还在闷声发财的超级富豪们,把金钱、精力投入到这样的事业中。
社会的持续进步与长久繁荣,事关商人的根本利益,又何尝不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