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底发行十分流行的今天,王长田却选择站在了主流趋势的对立面。
口碑电影叫好不叫座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纪录片《重返狼群》在豆瓣评分高达8.0,但是票房只有2400多万。
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画家李微漪在一次草原采风中意外收养了狼王遗孤格林,之后又历经千辛万苦将格林放归自然、使其重返狼群的故事。
以上海所有电影院6月27日的排片为例,口碑如此高的影片,排片却不及豆瓣评分4.8的《变形金刚5》的零头。
作为联合出品方和发行方的王长田也按捺不住,开始在自己的微博上为自家影片鸣不平。“遗憾的是,口碑第一的影片,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抓狂的表情)”
不过猫眼也是光线投资的公司,王老板截猫眼上的口碑可能缺乏点说服力。尽管王长田的微博上大多是晒晒书法、晒晒风景、安利自己家公司的项目,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但王长田在各种公开场合却经常发表令人咋舌的言论。
1.保底发行
我是比较坚定的反对者
在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作为光线总裁的王长田直言:“保底发行我是比较坚定的反对者,猫眼据我所知没有做过保底发行。”由此推断,目前的这部《重返狼群》也一定没有进行保底发行。
王长田
什么是保底发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发行公司对投资方或者制片方的一个承诺,如果影片票房最终没有达到发行方保底的数字,发行方仍需按照此数额分账给对方。如果影片票房最终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则对发行方更有利。
话虽如此,光线却也曾经参与过一次保底发行,而且是赚得盆满钵满的《美人鱼》。当时的保底票房是18亿,最终实际票房是33亿。王长田对此做出了解释,“《美人鱼》可能有一些信息是不准确的,我是它25%的投资者,保底是合作方有这个要求,光线作为投资者之一,保底的价格通过我们的判断来看风险比较低,所以光线就承担了80%,发行款也是回到光线这里,这些数据外界都是不知道的。”
在保底发行十分流行的今天,王长田却选择站在了主流趋势的对立面。“总体来讲,我认为保底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事实也证明大概80%的保底,最后都是以不愉快合作告终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保底方输了,以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最后都没有履行这个保底的合约。钱都没有付,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后没有付。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一个商业的合作的话,不履行合约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保底事情上不履行合约大家司空见惯,证明它上来就具有不合理性,双方都有理亏的一面,最后也就这样了。”
王长田的说法在市场中可以找到证据。去年上映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封神传奇》、《盗墓笔记》等影片均进行了保底发行,但其中除了《盗墓笔记》成功突破保底票房外,其他影片均未达到最低保底线。
2.网络大电影
根本不存在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王长田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了。上影节的互联网电影高峰会上,博纳创始人于冬认为,互联网资本的介入,是近两年影视行业产生危机感的原因之一。
于冬
而王长田却说,“于冬夸大了好莱坞和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威胁。事实上我认为未来根本不存在互联网大电影。我今天把话放在这,三年之后肯定不会再谈互联网大电影,就是电影,70分钟以上。”
网络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仅在网络平台上播放的电影,时长通常在一个小时以上,制作成本低,内容尺度较为开放。目前中小成本电影很难进入院线,需要另谋出路,同时付费点播分账的模式在国内愈发成熟,从而催生了网络大电影。相比于传统电影,网络电影的时效性强、审批环节简单、变现更快更直接,例如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上映不久,网上很快便出现了《道士出山》,该网大的点击量甚至超过了2个亿。
《道士出山》剧照
王长田还说,“网络大电影它根本就是电影工业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在中国是一个特殊阶段,是一个小成本,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很多公司要找活干,所以它发明了这么一个题材。事实上我认为未来根本不存在,没有互联网大电影,就是电影,只不过有一部分电影天生就不是为影院播放而拍摄的,上来就是卖版权为了点播的。在美国大概只有50%的影片可以上影院,剩下的直接进入到互联网电视台播放就完了。是因为我们太贪心,我们700多部电影都想进影院,但有些电影本来你就不该上,就应该到互联网播就完了。”
3、收视率90%以上
都是假的
去年12月,王长田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直接炮轰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问题,“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
这也是光线传媒解散电视事业部的一个导火索。在2010年,栏目制作与广告业务是光线传媒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其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55%。到了2011年,这项占比下降到49.5%,随后一直都在下降。2014年,该项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仍有39.13%,但到了2015年,占比就骤降到5.86%。
光线传媒当时决定停止这一业务,一方面是因为电视行业是一个封闭的、半市场化的行业,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崛起都对此产生了影响。
同时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企业判断的标准会有所变化。王长田谈到,当时电视行业的收视率作假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广告商们投放的广告都是建立在这些假数据上的。
王长田说,“那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你不去买收视率的话就没有广告愿意来投。而电视剧如果没有收视率保证的话,电视台是不会要你的剧的。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买收视率是没办法的。”对于当时的情况,王长田表示,光线也是可以买的,但是这样的现象违反了一个文化企业、一个行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原则。所以,当时是因为不能同流合污,而被迫退出电视业务的。
尽管光线近两年押对了《美人鱼》、《你的名字》两块宝,但是作为内容起家的光线,自身的生产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当年光线凭借《中国娱乐报道》开创了国内娱乐资讯类节目的先河。可以说光线是一家靠电视节目起家的民营制作公司。2013年,随着《中国好声音》与《爸爸去哪儿》的相继热播,中国综艺节目开始走向全盛时期。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光线传媒在栏目制作与广告实现收入近3.33亿元,除继续制作《娱乐现场》、《最佳现场》、《音乐风云榜》等栏目外,还与央视合作《加油!少年派》、《是真的吗》、《梦想星搭档》、《超级减肥王》等;2014年光线传媒在栏目制作与广告实现收入4.7亿元,制作了《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是真的吗》、《超级世界杯》、《音乐风云榜颁奖》、《少年中国强》等栏目。
对比光线两年的栏目制作与广告营收,虽然略有增长,但是与同样制作综艺节目的灿星相比,就显得逊色许多。
2013年灿星制作的《中国好声音》投入8000万,收回3亿;到了2014年,节目的制作成本与第一季相差不大,但是广告营收却超十亿。这只是一家制作公司的一档节目的营收情况,更不用说几大卫视的广告收入了,彼时的光线已经分不到多少蛋糕。于是在2015年,随着光线与央视合作的综艺《中国正在听》的失败,光线电视事业部宣告解散重组。
一个依托电视节目制作而崛起的公司,最终却宣布放弃老本行,转投电影和动漫领域,光线的没落有目共睹。所以王长田与其靠言论刷存在感,不如专注于提高公司的持续生产能力,重返行业一线。
据目前所披露的资料显示,2017年光线参与的影片有,已上映的《大闹天竺》(7.5亿)、《嫌疑人X的献身》(3.9亿)、《重返狼群》(2400万,正在上映)和还未上映的《保持沉默》、《地狱恋人》、《三体1》,凭这些光线能重回一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