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新一轮债转股应该是“价值重构”的过程

此轮债转股出现了名股实债的变形。

 |  杨芮YR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4日,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谈及债转股存在问题时提出:“此轮债转股出现了名股实债的变形,对比上一轮转股来看,现在的情况应该说更为严峻一些,实际效果仍有待检验。”

去年10月16日,建设银行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总额近50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也作为财务顾问参与其中。

张志刚表示,第二轮债转股重出江湖,和1990年代末期的债转股相比应该说有较大变化。

张志刚把1990年代的债转股称为“报表性重组”,当时1999年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核心就是化解金融风险,同时支持国有企业脱困。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将近600家企业进行政策性债转股。这次债转股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把原来应该作为投资的,但却作为贷款的这部分资金重新又转成股权,这次债转股本身确实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最主要的是,银行端把原来的不良贷款消减下来,而充实了企业的资本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的时间,600家企业平均负债率从75%降到了50%以下,而且转股之后,一半的企业从亏损转为盈利,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果说上一轮债转股主要是报表重组,我希望这次的债转股应该是一个价值重构的过程。”张志刚认为,所谓价值重构的过程,就是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这两个原则。市场化要由金融机构选择那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转股,并且在转股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剥离和市场化的估值。“上一轮基本上是报表性的,一块钱兑一块钱,这次实际上要进行较大的重组。”

据张志刚分析,在参与债转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企业的选择。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转股,受制于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是否有市场、整个经营状况是否相对良好;二是还要考虑转股的债券到底是正常贷款还是不良贷款。这两个影响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政策的推进深入程度。”

张志刚说:“从目前已经做的20多家企业,7000亿的债转股情况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债转股的变形,多数转股是名股实债,签协议转的是股,但是通常约定的那些回购条款。也就意味着5年、7年企业或者是企业的股东、地方国资还要把这块股权买回去。对于银行来说,作出这样的安排可能也有流动性的考虑,因为它不可能长期持有。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银行能够介入的程度也不高。所以通常是名股实债的。”

张志刚称,另一方面,从企业端确实是解决了当前负债率过高的问题,7000亿的转股所对应的20多家大型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是76%,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隐性的负债没有考虑进去。

张志刚表示,债转股的效果仍待检验。一是看在转的过程中,企业过剩产能是不是真的能够剥离和处置。二是在上一轮债转股过程当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真正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当时规定就是阶段性持股。“虽然我们也参加董事会,但是重大事情基本还是地方国资说了算。这次转股当中,转成股权之后,银行的持股公司是不是真能发挥股东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