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泰国首富黄子明能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一靠胆大,看准了目标,就大胆行动。二靠嗅觉,他就像一条猎狗,嗅觉灵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马云爸爸有句话,忒有道理!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失败教训却总是相似。
这几年,制造企业的日子不好过,70%自己感觉四面楚歌,很多人纷纷动起“转型”的脑筋,其实成功的也就那一些,多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听说“互联网+”牛掰,人工智能有趣,不少“土豪们”就天天给自己打鸡血,做衣服的人家不叫制衣厂了,改为“网上定制空间”,明明是搞吸尘器,也开始对外宣称“扫地机器人”。“高扛大旗,原地踏步”,天天复制粘贴所谓的成功秘笈,结果把自己都玩完了,还没有尝到转型好滋味。
很多企业家之所以做生意很有一套,在于一旦认准方向就全力拼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天天喊创新,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70%来自传统企业,来自科技行业还不到1/4。
泰国首富黄子明家族,是现代经济浪潮下华人家族企业的“资深演员”,他们逐潮而兴,在适应和吸收现代经济成分中不断演化壮大。而开创者黄子明的事业成功经验,就是审时度势,认定机会就不惜一搏。
第一次“搬迁:广东到曼谷
黄子明,1919年出生,祖籍广东普宁县马栅村,8岁随父亲前去泰国。
父亲黄邦贤原在村里开个小布铺,一年春节前,家里被贼抢劫一空,父亲就带着妻儿离乡背井到泰国谋生,这就是黄子明人生中第一次“搬迁”。 由于黄子明自小在泰国长大和经营生意,当他后来给家乡普宁捐建医院、体育馆、公园时,村民在夹道欢迎时,才亲眼看到这位传闻中的泰国首富。
12岁开始,黄子明就在父亲开在泰国首都曼谷唐人街“黄贤记” 钟表、眼镜铺里当学徒,学磨光、验光等。1946年,也就是26岁那年,父亲去世不久后,他和陈有荣、罗多福等几个朋友合资37.5铢(那时,一两黄金大约值200至300泰铢),创办了经营钟表的“通城有限公司”, 大股东黄子明占股40%,这是他创业的开端。
后来,他又获得泰国海岛燕窝采摘权(持股20%),增加了一项盈利丰厚的业务,为他今后的经济起飞和事业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这期间,黄子明就很有先见之明,预见土地储蓄的升值空间,于是,就像集邮一样,把做钟表赚来的钱,一小片一小片地积攒土地。当时的泰国,很多人对土地价值都看不上眼,可按今天低价计算,这些地产投资起码增值400倍,成为日后黄子明家族一项巨大的收益。
第二次“搬迁:移师香港
在1960年黄子明举家从泰国迁到香港创办公司之前,创业初始的他,遵循着父辈“不熟不做”的经营规则,每一着棋都是中规中矩,攒土地也是海外华人一个传统,还算不上什么战略出击。
黄子明在商界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凭借的是敢于冒险一搏的精神。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遨游,不胆大一点不行。生意场上,本来就是一种战胜他人的过程,险中有景,危中有机。想做什么光靠嘴巴说说,那就完了!
真正能体现黄子明战略眼光和决策力的,就是他大胆地执行第二次“搬迁”—— 移师香港。
因为经营钟表和燕窝的关系,每年总要到香港几趟的黄子明逐渐意识到,与自由港、国际商埠香港相比,曼谷就是个“内港”, 要开阔视野,和那些跨国公司接触,非去香港不可。
移师香港这次大搬迁,事实上是黄子明对现代经济已有清楚的认识基础上,主动融入全球经济的决心,但这是经过权衡后的一个大胆决断。要知道,香港地价贵,消费水平高,市场秩序相比曼谷来说,很多以前通过关系赚钱的方法,在这里就行不通。香港是藏龙卧虎之地,竞争十分激烈,做生意就不如曼谷熟门熟路,不用说发展,立足都非易事。
1962年,转战香港的黄子明抓住了一个机遇,获得了日本“精工表”在东南亚的独家代理权。那时日本产品的信誉,可不像现在,很多人视为“低劣仿造品”,但黄子明认定精工表有质量保证,不惜工本大力广告,后来,精工表成了东南亚响当当的名牌,黄子明也从中赚了很多钱。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子明家族“第二代”兴起,大儿子黄创保主导的宝光实业在港上市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收购、股权置换等扩张活动,该集团不仅成为家族企业的香港“主力舰”,还成就了香港“钟表大王”美誉,变成全球主要的钟表制造商之一。
三儿子黄创山,在香港事业也是发展十分迅速,1981年,拿到了世界著名运动用品——德国Puma(美洲狮、彪马)代理权,还让另一个家族企业支柱“华基泰集团”成功上市。20世纪80年代,黄子明家族已是香港百名之内的大财团。
第三次“搬迁”:打一个回马枪
正当黄子明家族企业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打一个回马枪,重返泰国。
胆大天下无难事,这是黄子明的商业成功之道。老话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从商业角度来说,胆小,没有风险,也意味着没有收益。胆大,有风险,或是找死,但可能死中求活,收益可观。黄子明的“胆大”,并不是妄为,而是能抓住机遇,善于驾驭时势。这种“胆大”,更在于他不拘一时一地一业,通过调整战略格局,在抓住契机中大展拳脚,让家族财富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将家族事业重心从香港移回泰国,打这个回马枪,事后证明黄子明确实有先见之明。
打泰国回马枪,黄子明拼的是“地产仗”。此时,黄子明早年像集邮一样积攒的土地,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大儿子黄创保,用曼谷廊曼机场邻近的土地储备,规划开发了一个“通城新都”地产项目。
“通城新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卫星城计划,其开发模式,有点类似后来的中国首富王健林房地产开发的“万达模式”。 在“通城新都”里,既有高层住宅大厦、办公大楼,还有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中间还配套密度不高的住宅区。也就是在这座卫星城里,不光衣食住行,以至工作和看病,一咕噜都有。
黄创保和他的经营团队,又将香港楼市的营销手法移到泰国,这项整整花费12年完成的地产项目,一时间成为泰国最为热门的房地产项目。由于这是早期低价的土地储备,加上运用香港时新的开发理念,黄子明家族赚得“盆满钵满”外,还将泰国地产市场推向新的层次,并将泰国地产带热。
除老大黄创保外,老三黄创山主宰的家族老公司“泰华荣”系列地产项目,也是非常成功,兄弟俩在泰国的事业遥相呼应。
凡事无风不起浪,促使黄子明打回马枪重返泰国,这一重大决策之前,一方面是黄子明眼光远大,敢于开拓;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商业大背景。首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正处于一波地产低潮,当年家族企业宝光出售美国宝路华、香港京华银行、英汉置业和瑞士两家独资公司,筹资10亿港元开发的房地产业务,已是亏损严重,尽管未伤及筋骨,但香港的房地产也是一时难以作为。
香港楼市,自70年代中后期起大幅攀升,到1981年中达巅峰状态,地价、楼价、租金相继创历史纪录,投机炽热。那时,香港“卖楼花”制度大行其道,只要缴付5%至10%的订金,就可以炒“楼花”,即使后来港英政府推出转让加重抽税也无济于事,最热时,从普通住宅变成“炒大厦”、“炒酒店”,大量地产单位,都滞留在大小炒家手中。
当全球经济衰退时,香港经济变得不景气,在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徘徊不前的楼市终于掉头下跌,终于酿成了80年代初期的香港地产崩溃。大家很熟悉的九龙仓控制权大战、老牌地产公司嘉年倒闭、曾经名噪一时的佳宁、益大集团覆灭,都是发生此间的大事件。
除了香港地产不兴外,黄子明打回马枪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期在泰国的土地集邮并没有好好地利用起来。与香港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泰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有继“亚洲四小龙”之后起飞的迹象,在很多商界巨头眼中,可是房地产开发的一块“大肥肉”,岂能不先下手为强!
最后,从泰国转战香港后,黄子明家族在香港市场历练中接触到很多先进商业理念和新商业模式,学到了不少本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好为重返泰国市场这一战略重心再转移,打下很好的运营基础,黄子明的第三次“搬迁”,又成功了!
商场如战场,泰国首富黄子明能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一靠胆大,看准了目标,就大胆行动。二靠嗅觉,他就像一条猎狗,嗅觉灵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泰国首富黄子明家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