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集团辽宁二十多个项目已停产 违规建厂被指圈地套补

雨润集团在众多“农业小县”屡试不爽的“圈地套现”模式,似乎真的已走到尽头

 |  李慧敏

自检察机关对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雨润集团”)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祝义才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开始,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正如有媒体预言的那样,雨润集团在众多“农业小县”屡试不爽的“圈地套现”模式,似乎真的已走到尽头。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雨润集团在辽宁二十余个项目停产,在建项目陷停滞,个别经营项目业绩跌落谷底。截止到2013年,雨润集团在辽宁十余个城市陆续投资近30个肉类制品以及横纵向延伸项目。据公开信息统计,总计占地约7000亩,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左右。

辽宁省肉类协会曾多次上书省政府和国家各相关部委,指雨润集团在辽项目不仅严重扰乱了全省肉类制品市场,而且地方的“招商引资”已演变为“招商赔资”。在雨润项目大面积停产的状况下,地方政府的大规模补贴也很可能随之打了水漂儿。

雨润集团方面有关负责人证实,雨润确实暂停了一些工厂的生产。近年东北市场环境欠佳,原材料价格优势丧失,因此公司有选择地将一些盈利状况不佳的工厂做了暂时停产的处置。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在辽宁各地的投资虽然有政府的部分补贴,但基础建设、设备设施均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并不存在外界所说的以“圈地赚补贴”为目的的扩张。

项目大面积停产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除位于沈阳的福润肉类加工公司(以下简称“沈阳福润”)仍在正常生产之外,雨润集团在辽宁的肉类加工项目基本停产;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虽仍在经营当中,但也是一片萧条。

沈阳福润位于沈北新区,配套设施完备。据沈阳福润有关人士介绍,沈阳福润目前生产状况良好,每天屠宰生猪八九百头。但对于这家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头的“大厂”来说,显然严重开工不足,仅仅为设计能力的十分之一。

同样位于沈北新区的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2013年底开业,总占地2141亩,总投资150亿元,号称雨润集团在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第五代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但记者现场发现,在偌大的采购中心当中,开门营业的商铺寥寥可数。

据商户介绍,整个采购中心招商严重不足,只有约400户入驻,而目前开门营业的仅百户左右。据采购中心有关管理人员介绍,雨润集团经营采购中心主要的收入有两项,库房租金和物业管理费。曾经寄望于将沈阳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八家子市场迁入,但最终未能实现。蔬菜和水果类的经营品牌已经撤出,目前经营状况是开业至今的最低点。

记者登录采购中心官网发现,该网站自2016年9月23日之后便没有再更新。

除上述两个项目在持续经营之外,雨润集团在辽宁的其他已建、在建项目现场大多无生产迹象。

雨润集团在辽宁开先河的首笔1.2亿元投资在2001年投给了开原,成立了开原大众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占地83亩。2007年追加投资5亿元,占地249亩。

5月9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大门紧闭,门口堆着铁架、木板等杂物;厂区一片破败景象,厂房外墙皮脱落,立在厂房顶上的“雨润集团”四个红色大字也已褪色;大门门牌上的公司名称脱落大半。附近居民表示,这个厂停产关门“有几年了”,工人都已经走光,连看门的都没有。

5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葫芦岛市的建昌县,门牌标明这里是建昌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厂房建筑漂亮,围栏严整,但厂区内外蒿草丛生。“建成开业之后,好像就是装装样子生产了几天,后来就没再有任何动作,当地也没有用人用工,更没有任何养殖基地。”一位知情人士暗示此项目为“装样子”工程。

5月11日,在锦州市黑山县,《中国经营报》记者看到,黑山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同样是基础设施完备,厂区规整,但大门紧闭,没有任何生产和人员进出迹象。“此前没有注意是否持续生产,但2017年春节前我到过这里,那时就已经停产了。”一位黑山居民表示。

继肉类食品加工投资之后,雨润集团又在黑山投资了雨润生物科技园暨生物蛋白制品项目,这个投资10亿元的黑山雨润生物蛋白制品公司亦呈停产状态,围墙内外杂草疯长。而记者没有找到2010年雨润集团宣称即将在黑山建设的北方杂粮交易中心。

此外,记者从各方信息了解到,康平县、彰武县、阜新县、调兵山市、大石桥市等地,雨润在当地的项目均处于停产状态,大多“停产好几年了”。

而此前有消息说在丹东凤城投资15亿元,年屠宰200万头、占地580亩的肉类食品项目,记者多方寻找但未曾找到该项目落地迹象。

雨润集团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辽宁项目停工的事实。该负责人表示,近一两年,由于东北区域经济呈现负增长,鉴于整体市场环境欠佳,原材料价格优势丧失,在保证东北市场正常供应的情况下,集团有选择地将一些盈利状况不佳的工厂做了暂时停产的处置。“暂停是基于市场的全盘考量,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盈利。”该负责人表示。

然而,停产诸多项目并未令雨润食品的年报数字好看起来。其2016年财报显示,公司收入167.02亿港元,亏损23.42亿港元,总负债99.19亿港元。

政府补贴“补到离谱”

公开信息显示,雨润集团目前已经发展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经营企业。但冷鲜及冷冻肉和深加工肉制品这两大核心业务,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年报显示,2016年雨润食品的冷鲜及冷冻肉业务营收为147.4亿港元,较2015年减少18.7%,深加工肉制品销售额(抵销内部销售前)为21.05亿港元,比上年减少13.9%。此外,雨润食品2016年屠宰量约为663万头,比上年减少约29.7%。

据辽宁省肉类协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雨润集团在辽宁投资肉类制品以及横向纵向延伸项目近30个。其中,生猪屠宰项目9个(含1个租场地),设计年屠宰能力1612万头;肉鸡屠宰项目5个,设计年屠宰能力18000万只;熟制品加工项目3个,年加工能力4万吨;饲料加工项目2个,年加工能力50万吨;牛屠宰项目、羊屠宰项目、养猪基地项目、包装制品项目、北方杂粮物流交易中心、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生物蛋白制品项目各1个。

按照上述统计资料,雨润集团在辽宁投资兴建相关项目,总计占用土地约7000亩,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左右。

雨润食品2005年上市之后,特别是2007~2011年的5年间,是雨润集团在辽宁大规模圈地的黄金时段,因其低成本扩张有“圈地套补”之嫌,一直被多方诟病。

面对各种指摘,雨润集团多以“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言蔽之,但一份被披露的雨润与黑山县签订的协议给“圈地套补”一说提供了实证。协议证明,雨润集团在黑山县的投资项目获取了大量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2011年雨润在辽宁省黑山县建成的项目,总投资3亿元,具备年屠宰生猪200万头能力。雨润集团与黑山县政府签订的协议书显示,项目占地194亩,综合地价4850万元先收后退。“县政府在收到雨润土地款后的10个工作日内,以财政补贴方式奖励给雨润”。

根据协议,雨润集团在黑山肉类生产项目可获地方支持1亿元以上。其中:退土地款4850万元、农业加工项目奖励1900万元、注册后奖励100万元、政府协助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等各类资金两年共计2000万元、协助落实贷款5000万元贴息。

雨润集团与大石桥市的合作同黑山如出一辙。2011年其与大石桥市政府的项目协议显示,从这一项目可获得补贴共计1.431亿元。其中包括当地政府退土地款4130万元;租地400亩,政府支出880万元;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政府扶持3500万元;6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政府扶持5000万元;10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政府扶持800万元。

此外,黑山县和大石桥市给予了雨润集团大量的税费减免,包括:排污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价调基金、防洪基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等。“各地政府对雨润项目的补贴、减免,已经到了‘离谱’的境地。”有知情人士表示。

对于检疫费、“防五”证明、消毒证收费,黑山县实行年度包干上缴,每年不超过8万元;而大石桥市规定每头猪仅收2角。据了解,辽宁各地生猪屠宰检疫费每头收取5至8元,如果按照设计的产能规模进行生产,仅检疫费一项雨润集团在黑山县可获利1396万多元,在大石桥市可获利1160万多元。

地方政府、产业“双伤”

资料显示,2005年雨润食品上市至2015年,十年间的年报中,累计获得的政府补贴超过40亿港元,占到十年总利润的46.38%。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补贴几乎占到总利润的一半,对于肉类制品加工行业来说,本身就是非正常的。对比雨润的主要竞争对手双汇的数据,2007~2009年,双汇年均获政府补贴1000万元左右,而同一时段,雨润食品年均获取政府补贴则为2.16亿港元,接近双汇的近20倍。

有关人士介绍,雨润集团在辽宁建设的肉类生产项目,均未经过省服务委的审批备案,实际上是某些地方政府与雨润集团的“私生子”。

辽宁省肉类协会曾多次上书辽宁省政府、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和财政部,表示很多地方政府不顾全省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无视商务部、辽宁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经审批违规建厂;不顾省内屠宰行业的利益,无节制地给予其全方位的政策优惠,令肉类生产产业元气大伤。

辽宁省一位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认为,有些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压力或者为了出政绩,由雨润这个“金主”掌握谈判主导权。而后,大规模圈地、享受多种优惠政策、获取大量政府补贴,而今,大面积停产或者勉强维持的状况,不仅对地方经济没有贡献,而且让地方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打了水漂儿。

但雨润集团前述负责人并不认可“圈地套补”的说法。“前期有个别项目确实有政府的配套资金,但基础建设、设备设施等的投入仍需要雨润拿出真金白银去投入,可能这个投入是政府配套资金的若干倍。建厂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政府补贴,实际上还是想抢占东北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