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是一道多选题,不一定非得搞得大家鱼死网破、水火不容才叫对作品负责,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艺术上的过分偏执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章节Vol.01
壹/
如果在一部影片中没有导演的名字出现,那么这部影片十有八九是AV黄色小电影。
到不是说拍AV电影的导演就羞于署名,而是署名权取决于投资方的意志。
大概投资方觉得此类电影的观众只关心男女主角的动作表演是否刺激,而无关艺术,毕竟有谁会冲着导演的名声来看这种电影呢?
要论影响力,一百个导演的署名也没有一个苍井空署名来得有用吧。
所以署不署名不重要,销量和票房才是王道。
这样的行为在AV电影圈里很正常,但是放到华语电影圈里就有些尴尬了。
2016年,郭敬明导演的电影《爵迹》上线宣传时,投资方乐视影业便悄悄的把宣传海报里郭敬明导演作品字样悉数抹去,理由是有很多人讨厌郭敬明,所以要弱化郭敬明这个标签。
乐视影业的动机并不复杂,当一个导演的名声并不能给电影的口碑加持光环,甚至拖后腿的时候,淡化导演的痕迹是顺理成章的行为。
是的,郭敬明导演之前的几部烂片不良记录,已经让自己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烂片的代名词,所有看过《小时代》电影的观众哪怕信仰不同、素质有高低,但在这一点上几乎都没有异议,唯独郭敬明不能理解。
自信心爆棚的郭敬明觉得深受侮辱,《小时代》本公子瞎拍都能挣钱,爵迹我这么用心,一部戏下来家里狗都不认识我了,你们还给电影来个无人驾驶,太欺负人了。
经过微博上这么苦大仇深的一闹,乐视影业只好捏着鼻子恢复了郭敬明的导演署名,乐视影业的CEO张昭也在微博上致歉。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区别只是看谁来还。
乐观的张昭没有想到这次试错的代价有点大,通过不争气的《爵迹》票房,大家异口同声的认为郭之前造过的孽这次让乐视遭了报应,
从此不仅郭敬明的狗不认识他,我想乐视也不想认识他。
如果《爵迹》郭敬明不署名的话,会不会亏得少点,“一家八口人穷得蜗居在200个平方的房子里”的贾跃亭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章节Vol.02
贰/
尽管郭敬明索要署名权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有人挺小郭认为他也是在为尊严而战。
因为署名是每一个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哪怕AV导演也不例外。
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对,这几天华语电影圈里又发生了点关于署名权的事,新片《刀背藏身》的导演徐浩峰声称要放弃新片的署名权,并在个人博客上连发两文,表示“臭骂自己的电影是作者对作品的最后温情”。
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作为亚洲璀璨之星最佳导演奖获得者的徐浩峰还面对记者表示对这部新片的期待,为何短短两个多月,态度便由爱转恨呢?
坊间有传闻徐浩峰是因为《刀背藏身》的投资方保利影业剥夺了其剪辑权,方才出此下策。
如果这个传闻真有其事,证明双方之间的矛盾远比想象的要深。
因为剪辑权是导演作品风格的延伸,也是对成品的一次把关,同样的素材由不同的人来剪辑其效果有天渊之别。
就如同一双渔网袜穿得好能性感撩人,穿得不好能穿出纱窗的效果。
不到万不得已,投资方一般不会对导演的剪辑作过多的干涉,那么徐浩峰何德何能,经得起如此特殊对待呢?
电影圈的所有矛盾都可以总结为两个,一个是钱一个是人,而徐浩峰两样都没讨着好。
出身武林世家的徐浩峰是一个固执的人,他对于武侠有一种特殊情节,他的二姥爷是北方形意门嫡传李仲轩,在他的作品里对于各大武林门派和冷门兵器都是如数家珍,设计的武打动作也一反当前流行的香港武指常规特效,不吊威亚,不用替身,没有什么大战几百回合,讲究一击必杀、非死即伤。
徐浩峰选演员也提倡人是铁,范是钢,从不用当下那些张牙舞爪的时髦小鲜肉,只选有功底的职业演员,据说廖凡这种当打之年的猛男,在拍摄徐浩峰安排的动作过程中,每隔断时间都要吃六味地黄丸和西洋参含片补充体力,不然实在吃不消。
如果生在李小龙那个武侠电影黄金时代,徐浩峰一定能够封神。
但在这个手撕鬼子、动辄使出洪荒之力的神剧时代,徐浩峰的传统武林作品显然过于文艺,卦神很喜欢徐浩峰的电影,但是在那些习惯以神剧果腹杀时间的观众那却占不着什么便宜。
翻开徐浩峰的作品票房数据,最高的《师父》票房5470万,最低的《箭士柳白猿》票房才324万,如果以票房论英雄,这样的导演早就打入冷宫了。
然而由徐浩峰小说改编的《道士下山》都收获了4亿票房,而由他担任编剧的《一代宗师》更是获奖无数。
所以徐浩峰并不是不能拍出拥抱市场的商业大片,他只是犯了理想主义者常见的毛病,宁可自己改变世界,而不肯为这个世界作出改变。
章节Vol.03
叁/
徐浩峰的爱将廖凡说:“徐浩峰身上,有民国气质,不疾不徐,极有定力。”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实在太稀有品种了,所以他的书,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拍吧,给极致以自由,以淋漓,代价是票房。”
即便是徐浩峰在对自己作品票房不理想做出评价时也说过:“这个吃亏的其实是投资方稍微有点吃亏,但是对于电影来说,它还是获得了它应有的人群。其实我们并不真正的懂得商业,当我觉得对不起投资方的时候,投资方跟我说了其实商业上还有好多虚的东西。比方说一个作品带来的名声,带来的公司的其他的一些东西。我既然觉得真正的商业是如此玄妙,那我就不再为投资方担心,就让他们自己去玩自己的吧。”
所以《刀背藏身》如果按照徐的一贯调性走下去,或许不难看,但投资方未必就高兴得起来。
我投资给你拍电影,你不考虑票房只顾自个任性玩文化传承,开什么国际玩笑嘛!
估计这才是保利影业要收回剪辑权的原因,毕竟拍电影不是搞慈善,英雄也要吃饭啊。
虽然徐浩峰对投资人的怨念看似很深,但卦神相信这都是一种江湖气的逼宫姿态,最终目的还是想做出自己风格的电影,但如何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难道不也是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吗?
在这一点上,同样是以拍文艺片起家的香港导演陈可辛有许多地方值得徐浩峰借鉴。
据媒体报道,陈可辛原本准备拍摄改编自蒋峰小说《翻案》的民国悬疑片《酱园弄杀夫案》,甚至在去年已经定下几位一线演员预备启动,但在开拍前夕,陈可辛在思索之下还是选择了叫停。
陈可辛:这是一个大投资的文艺片。我觉得拍一个那么大投资可能回不了本的文艺片,当然做一个导演好像你不应该去管生意这块。但其实这些都是假的,不可能有一个导演不对投资负责任。
我想以陈可辛在电影圈的江湖地位,如果一意孤行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拍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投资人最终也会妥协,但一部开拍就注定要亏损的影片对于电影工业来说难道就是一种健康的行为吗?《刀背藏人》也跳不出这样的逻辑。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是一道多选题,不一定非得搞得大家鱼死网破、水火不容才叫对作品负责,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艺术上的过分偏执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上个世纪90年代,刘德华成立天幕电影公司,由着性子拍摄了大量非主流的文艺作品,结果亏损4500万,连底裤都差点赔掉了,这样残酷的教训哪个电影公司敢视而不见?徐浩峰难道想让投资人当刘德华的难兄难弟吗?
所以导演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而投资人的利益同样也该得到捍卫。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裤子离开了皮带才知道什么是依赖,皮带离开了裤子才知道什么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