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垂暮”之忧,“六叔”分产有一套

邵逸夫生前的资产,大多数是由信托基金而非他本人所拥有;也就是说,很多年来,邵逸夫的资产一直由家族慈善信托基金所控制的。

 |  一波说

今年11月19日,是邵逸夫先生诞辰110周年。这位邵氏电影公司创办人,自1957年创办他的电影王国邵氏影城后,拍了许多经典影片,也捧红了不少男女巨星和导演。过去邵氏的明星班底,可谓星光璀璨,像周润发、成龙、刘德华等这些大明星,都是从他那里走向成功的。辉煌时期的邵氏电影,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邵逸夫,这位香港影视大亨,因家中排行老六,生前常被人直呼作“六叔”。以前,一听到人家喊他“六叔”, 他会随和回应一声“大家好!”

自古以来,分家分产是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但也是一件重要而令人痛苦的事。我们经常看到,一场内讧争斗下来,钱分了,亲情也没了。

近年来,无论是内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还是港澳台富豪家族掌门人,都已步入暮年,他们事业财富的分配与传承。也陆续浮出水面,为分家产而造成的豪门纷争,也是越来越多。诸如亲人反目、诉诸法庭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来处理好家族财产分配,成了大亨们的“垂暮”之忧。

在分产方面,“六叔” 邵逸夫的做法,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值得称道。

“六叔” 邵逸夫的产业

2014年1月7日上午,香港娱乐圈教父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邵氏家族财富传奇,实在上世纪40年代移居香港后,当时邵氏四兄弟于1958年开创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邵逸夫担任总裁;其后30多年间,邵氏电影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影响至今。

在邵逸夫去世时,邵氏家族的资产,主要有这么两大板块:一是文化产业所持有的资产(如邵氏兄弟影业、TVB等);二是地产物业(比如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大量的商场、办公楼和住宅等物业)。外界估计,那一年邵逸夫的身家,可能超过200亿港元。

邵氏产业高峰时,曾同时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一家是1971年上市的“邵氏兄弟”( 公司于2009年被私有化,私有化时,邵氏兄弟旗下的控股公司,以13.34亿港元收购了25%的公众股份)

另外一家,是1984年上市的香港电视,这是邵氏兄弟淡出影坛后,邵逸夫与利孝和等人创立的TVB。

第三家,则是1988年被分拆出来的电视企业。此中有个背景,由于1988年香港政府修改《电视条例》,禁止电视台及旗下公司经营非广播相关业务;邵氏原来的香港电视,就被分拆为电视广播及电视企业。1996年,电视企业发生了一起收购战,邵氏把股权售出套现。

让我多介绍一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之前,香港曾出现一波收购兼并大潮,比如中信富泰这样的中资大企业,就先后展开了对恒昌、美丽华大酒店收购战。与此同时,已晋升为跨国企业之列的一些东南亚华人财团,也不甘人后,先后策动了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

邵氏控股的电视企业,是被南华早报集团私有化,当年《南华早报》的控股权,是由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香格里拉之父” 郭鹤年家族掌控的。

郭氏家族与邵氏家族,是一对极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在80年代末,郭鹤年曾与邵逸夫共同发起收购香港无线电视。收购成功后,邵逸夫任董事局主席,而郭鹤年任副主席。

后来,当邵逸夫决定全力发展香港无线电视时,他在马来西亚的主业,就由郭氏兄弟公司来收购。当然,今天郭氏家族一度控股的《南华早报》,如今已是马云阿里巴巴嘴里的菜,此是后话不表。

接下来,《一波说》也将挑选一些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企业的购并经典,来一起探讨相关投资理财、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问题。比如,鹬蚌相争,在华人置业收购战中,“大刘”是如何渔翁得利的。又比如,李嘉诚是怎么“以静制动”,让和黄成功收购香港电灯;他又是如何“兵不血刃”夺走和记黄埔。

邵氏帝国接班后继无人

花开两朵,先表一支!“邵逸夫仙逝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一句话,既是对香港乃至中国电影“活字典”离世的感叹,亦可当做对邵氏产业后继无人的扼腕之语。

很多人说,邵逸夫去世后,两个儿子之所以不愿意接棒邵氏产业,是邵逸夫与子女关系欠佳造成的。其实,我并不太认同这一看法。

邵逸夫与第一任妻子黄美珍的两个儿子(长子邵维铭、次子邵维钟)关系似乎并不亲密,这是事实,但这与浙江宁波大家族培育后代的一个老传统有关。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入侵,当时的商人纷纷抱团涌向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经商,并衍生了一个个著名的商帮。比较著名的有“粤帮”、“徽帮”、“闽帮”等,其中,声名鹊起的“宁波帮”,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方影响经久不衰,被誉为“天下第一商帮”;这当中,有大家耳儒能详的董浩云、包玉刚、邵逸夫等。

底蕴浓厚、源远流长的宁波文化,对塑造“宁波帮”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宁波帮”也受到一些老传统文化的浸润,比如我下面要说的旧时宁波大家族对养传统。

早在1925年,邵氏家族就已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 邵氏兄弟中的大哥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而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与排行老六的邵逸夫,则被安排“闯南洋”,在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邵氏家族在家族内部的代际传承上,采用了老宁波独特的家族后代对养制度。所谓“对养”,据说是旧时代宁波大家族的一个传统习惯,它就是兄弟之间,把各自的子女对调抚养成人。

遵循传统机制设计,邵逸夫把二个儿子,交由他的三哥邵仁枚来抚养。由于孩子自小不在身边,造成了邵逸夫与二个儿子缘浅并不亲密。

(从左到右: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与邵逸夫去南洋开辟电影市场的邵仁枚,很快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后来被称为新加坡华语电影界先驱。

起初,最小的六弟邵逸夫,在三哥的帮助下担任摄影的。后来,两人又一起创办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从培养后代角度来看,当时选择“对养”,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刚开始,三哥那边的各方面条件,比邵逸夫要好,一天到晚忙于跑市场的“六叔”,很少能腾出时间精心教育孩子。

父子情浅,也造成一个令后来“六叔”万万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他的两个儿子,虽曾在香港的邵氏兄弟担任董事,却因邵逸夫二太太方逸华进入董事会,两人负气最后都离开香港,返回新加坡,据传,父子不相往来长达20多年。

两个儿子不愿意接班,也有另一个原因。由于他们都已自立门户,在新加坡经营地产生意,加上对父亲从事的娱乐影视行业毫无兴趣,所以不愿意接班。

邵逸夫与结发妻黄美珍,两人是在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黄美珍是一位新加坡富商之女,曾经是邵逸夫挚友余东旋的女友。1987年,黄美珍在洛杉矶病逝。十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邵逸夫方与结伴40多年的事业拍档方逸华再婚,这就是后来大家喊的“六婶”。她,早年是一度红遍南洋的女歌星。

邵逸夫两子两女,由于自小便交由三哥邵仁枚教养,父子缘薄。当方逸华入主邵氏公司时,两边的关系更是直转向下。儿子邵维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会回香港,为什么要回去?”后来,双方关系虽有缓和,嘴上喊“小妈”方逸华,除了“阿方姐”外,就是“邵太”,可见他们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

梳着两个小辫子的香港第一富婆龚如心,其后人争财产场面,让已是高龄的邵逸夫印象深刻,不得不对身后事有所打算。众所周知,“六叔”早在1952年,就在一次夜总会观看演出时认识了当年南洋红歌星方逸华,虽然“六叔”很喜欢她,但因为有结发妻黄美珍在,所以,直到妻子去世十年之后,才给这段近半个世纪的爱一个名分。

将“女友”方逸华扶正,“六叔”已经90岁了。 明知“六婶”和自己儿子向来感情不怎么样,所以在分产方面,“六叔”当然要考虑如何搞掂啦!

事实上,邵逸夫早已准备,那就是通过信托基金来解决财富分配问题。

(红歌星时的方逸华)

相关资料显示,邵逸夫生前的资产,大多数是由信托基金而非他本人所拥有;也就是说,很多年来,邵逸夫的资产一直由家族慈善信托基金所控制的。

看惯了豪门争产的邵逸夫,也就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他将名下所有资产套现后,以个人财产成立了“邵氏基金”。为避免自己子女与后妻争百亿家产,邵逸夫早早立下遗嘱:信托基金除每月支付生活费给子孙外,那就是用于慈善捐赠,尤其是对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

作为邵氏资产的最终所有人,成立于百慕大的邵逸夫这间信托基金,还通过在瑙鲁共和国注册的“Shaw Holding Inc。”,与在香港注册的“赐一”公司,间接持有“邵氏基金(香港)”和“邵逸夫奖基金”,再由邵氏基金直接持有邵氏旗下公司股份。

邵逸夫的情关

最后,我想说一下,一个人能活到107岁,通常在情感上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人要达观。对邵逸夫而言,“人”字一撇一捺,看似很简单却最难对付,特别在情感上,须过好一道道情关。

“六叔”可算是一个懂得用情的人,他把人类情感里面的亲情、爱情、友情都管理的很好,并把它们升华到一种高层次的爱——用慈善去爱别人、爱大众。我想,邵逸夫在情关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能比娱乐大亨更有意义!

比如,对结发妻子,“苟富贵、不相离”,“糟糠不下堂”;而与“六婶”(用女友可能更贴切)方逸华,套用“六叔”的话,那就是“风流不下流”。

我查了很多地方的资料,有关宁波传统大家族“对养”机制的资料很少见。奉行“易子而教”,主要还是为了防止宠坏孩子。我查了一下,像董浩云、张敏钰这些香港老“宁波帮”,并没有用“对养”,或许大家担心与儿女情薄的缘故的。

前些日子《爸爸去哪》成了电视热播栏目,对那些影视界人士来说,可能觉得对子女的爱太少了,但过犹不及,走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很多父母对自己子女,可能过度倾注了心血。对自己父母,邵逸夫极为尊重和孝顺,而对子女要求却非常严格,“对养”这办法是不是太极端,值得探讨。

民营企业家福耀董事长曹德旺认为,“国际上的企业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世界)五百强中95%都是民营企业,他们怎么接班,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鉴。”相对于欧美财富家族而言,当代华人家族的财富历史,经历的时间还是相对短暂一些,曹德旺提出向西方学,也不无道理。

今天很多民企,事业和财富积累还在一个上升时期,可在家族内部,财富管理和分配决策方面仍旧充满不确定性,也蕴含着不少风险。从传承实践上看,邵逸夫是效仿欧美经验,通过设立离岸架构,以信托基金、家族基金、基金会等形式来管理家族财富,并在一定程度实现财富的安全保障和代际传承;这个家族财富管理的路径极为清晰,可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