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航母诞生初期,在北洋政府任职的海军将领陈绍宽等人也曾提出建造航母的计划,中国的航母梦从那时就开始了。
26日早上,海军官兵聚集在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将在此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长度是315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的长度,其宽度为75米。该国产航母与“辽宁舰”的外形基本相似,但可搭载的战斗机数量会更多
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
海军、中船重工集团领导沈金龙、苗华、胡问鸣,以及军地有关部门领导和科研人员、干部职工、参建官兵代表等参加仪式。
回顾中国航母梦历程
提起航空母舰,人们都不会陌生,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早在航母诞生初期,在北洋政府任职的海军将领陈绍宽等人也曾提出建造航母的计划,中国的航母梦从那时就开始了。
海军将领考察一战中国被航母吸引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1916年12月,两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
当时,英国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中国海军永寿舰)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新中国成立中央军委提出建航母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国防建设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军的建设相对耗资大、见效慢,但毛泽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
195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随后,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不过,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缺少现实基础。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大范围的人才流失,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厂,也造不出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货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我国雄心勃勃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航母梦”随之变得遥遥无期。
“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航母梦”经历了“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终止了军事建设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将经济建设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从表面上看,这使得“航母梦”更加遥远,实际上却使中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日后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在外界的新技术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赶的信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度充斥着不少人的头脑,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方式,尽快更新陈旧的海军装备,提升海军实力。1980年,中国开始与英国接触,计划从英国购买42级驱逐舰,并引进技术,改造中国自己的051级驱逐舰。42级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如果中国能够购进这一驱逐舰,对海军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但是,英国人提出了让中国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同时也拒绝进行技术转让。这项购买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中国海军江卫级护卫舰)
这次经历,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军事现代化;只有自主研制出先进的驱逐舰,具备了现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国的航母计划才能够有所依托。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体研究人员联名上书,建议独立自主地研发驱逐舰。
邓小平当即拍板:“还是自己搞放心,不会被卡脖子。”从此,中国海军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学习,我国相继研发成功了“江湖III”级护卫舰、“江卫”级护卫舰、“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等。至此,中国解决了“买还是造”的问题,造船业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航母计划虽然依旧停留在图纸上,但放飞梦想的时刻越来越近。
“航母梦”喷薄欲出
“中国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曾如此表达他对航母的渴望。90年代,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推动下,中国的航母计划进入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预研阶段。
(刘华清上将视察潜艇)
此前,中国海军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航母。所以,相关人员研究的突破口,就放在了各国退役的老航母上,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退役航母,获得宝贵的研制信息。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购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之后在广州将其拆解。这是中国海军科研人员第一次认真细致地了解航母的结构。1996年,中国与乌克兰就购买“瓦良格”号事宜进行了谈判,但终告失败。
此后,中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购买了俄罗斯退役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航母,在对其进行分析及修整后,改建成海上公园。就这样,中国海军的科研人员,逐渐对航母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国在航母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机项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1992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有关引进苏—27SK战机的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涉及270多架苏—27SK战机,总金额约25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分3—4批购买72架成品战机,剩余的200架则由俄罗斯提供技术,在中国组装生产。这个号称“用200亿人民币换取10年时间”的协议,迅速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
(中国国产歼—11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以这个项目为依托,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了完整的苏—27国产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国产化的歼—11B型战机。如今,可能装备在“瓦良格”号上的歼—15型重型舰载机,正是脱胎于歼—11B型战机。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造船业,不仅早已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舰载机技术的突破和造船业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的“航母梦”喷薄欲出。
“瓦良格”号辗转来华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原为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1985年12月4日开工建造,1988年11月下水。在前苏联解体后,已经完成了大半的“瓦良格”号被迫停建,在“分家”中,它成了乌克兰的财产,但依然在俄罗斯海军舰队编制内。而想要完成“瓦良格”号剩余的32%的建造工作,至少需要2亿美元资金的支持。“瓦良格”号就这样被长时间遗弃在尼古拉耶夫市的海岸边,其间,俄罗斯也曾与乌克兰方面商谈“瓦良格”号航母的赎买问题,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瓦良格”号空壳子)
最终在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乌克兰迅速地找到了“瓦良格”号的潜在买家中国。此时,一直力图“军事围堵”中国的美国政府开始向乌克兰施加压力。迫于压力,乌克兰政府将“瓦良格”号的舰载武器装备或拆或炸,除保留上层建筑外,“瓦良格”号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子。
1999年,乌克兰终于与澳门“长乐旅游与娱乐公司”签订协议,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瓦良格”号出售。该公司当时购买航母的理由是,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但没过多久,事情的真相便浮出水面,中国海军才是“瓦良格”号的真正买家。
“瓦良格”号在从黑海驶向中国途中,在土耳其被拦截。理由是,土耳其担心,该航母通过其领海博斯普鲁斯海峡时会碰撞伊斯坦布尔大桥。中国政府与土耳其展开16个月的协商后,于2001年11月终于将“瓦良格”号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带出。
“瓦良格”号航母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
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经过600多个昼夜,行驶1.5万海里(约2.82万公里),2002年3月4日,“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航行的终点大连。其间所花费的引渡费和通关费分别为500万美元和50万美元。
改装:从零做起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北京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从乌克兰运回来的“瓦良格”号,由于没有动力装备、舰载武器装备或拆或炸,它已不能称为航母,只是一个空壳子。
在瓦良格号停靠的大连港,中国工程师和大批造船工人摸着石头过河,在毫无建造航母经验,并且没有国外专家指导和国外技术装备流入的情况下,努力奋斗、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终于一步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航母改装工程。
十次海试,终见功成
2011年8月10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驶离大连港,出海进行首次航行试验。8月14日,早上10时许,中国首艘航母平台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停靠原码头,海军“88”舰也随后返港,我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
2012年8月27日,中国航母平台在经过近1个月的休整之后,开始第十次海试征程。从2011年8月首次海试,至今1年的时间里,中国首艘航母平台进行了10次海试,顺利完成既定测试任务。
百年航母梦,终成真
2011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娱乐资讯、周边新闻、游戏资讯、视频等请关注电娱时代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