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马景涛:或因家暴离婚,施暴的背后有内伤?

“十年一觉”,马景涛是继续睡觉还是开始觉醒,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橙雨伞公益

近日,琼瑶小生马景涛在微博发文宣布与吴佳妮离婚。令人疑惑的是,在此“离婚宣言”之前又来了一段庆祝弟弟景珊出狱。“咆哮王子”真是不走寻常路。先来看看他在网上的公告:

马景涛微博公告

马景涛的宣言,不免让人产生如下联想:他为了弟弟的诺贝尔之梦而抛妻别女。但网上很快出现剧情翻转,说离婚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家暴。

原来,在马景涛身上,涉嫌家暴早就不是一条新闻。他刚踏入娱乐圈时,认识了台湾歌手郑吟秋。两人交往不久,郑吟秋就发现小马哥有暴力倾向,尤其是喝了酒之后更没节制,她曾被打到住院。后来马景涛和艺人马世莉谈恋爱,有次吵到当街推倒她,害她失声大哭。

他的前女友台湾艺人田丽也曾在《家庭演播室》中大爆料:马景涛是警察局的常客。他曾在一家餐厅和陌生人一个眼神不对、就撸起袖子干架,打到餐厅顾客都吓跑了,连玻璃门都碎掉。有人报警后,警察跑过来一看说,“马先生又是你啊。”

田丽妈妈补充到,她很喜欢马景涛,但他一喝酒就失控,有时会用衣架打他和唐韵的女儿世媛。据田丽披露,马景涛和第一任妻子唐韵结婚3年就离婚,其中很大原因是他家暴,唐韵几次被他打到住院。

马景涛的暴力倾向还表现在演戏时容易失控甚至误伤合作的女演员。有女演员爆料他喝醉酒后就追着自己强吻。陈德容说第一次和他拍《水云间》的吵架戏份,他把盘子玻璃都往她脸上丢。

拍《梅花烙》时,他差点掰断陈德容的手。林心如爆料:刘雪华说和马景涛演戏,剪刀这样有杀伤性的道具都不能出现。

如果网上公开的上述叙述大致属实的话,马景涛大概属于恐怖型的施暴者。

社会学研究认为,家庭暴力、伴侣暴力的施暴者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一是偶发型施暴者,二是两副面孔型施暴者,三是恐怖型施暴者。

偶发型施暴者的施暴或许是在无意识的指导下的一种行为,可能是特定情境中的应激反应,其暴力行为不易重复。

两副面孔型施暴者,是指其在家庭内外有不同表现,对家人使用暴力手段,对家外人则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几年前因家暴而一度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或许就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人群往往有神经症等心理问题。

恐怖型施暴者,往往有精神疾病或反社会人格,不管对家人还是外人,都很容易施暴,而且暴力手段往往令人感到恐怖。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施暴者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会互相流动,偶发暴力会升级为恐怖暴力,恐怖暴力也会降级为偶发暴力甚至非暴力。

弟弟景珊曾在1995年向景涛借钱,被心情不好的景涛骂了一顿(想象一下“咆哮王子”的攻击性),没借到钱的景珊去绑架勒索,被判了将近15年。期间景涛照顾弟弟的儿子,而景珊则在监狱里与儿子一起考上了台湾的东吴大学哲学系。2004年,景珊在假释期间再次犯下抢劫罪。第二次入狱后,景珊搞起了文学创作,在监狱里接连出了三本书,还获了奖……

再回到马景涛的这份公告与宣言,从中大概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马景涛表面上为刚出狱的弟弟壮行,实际上在给自己打气。如果他是一位家暴施暴者,这种保证书式的表态文字最易在家暴的蜜月期出现,有些施暴者会通过道歉写保证书等赢得伴侣原谅,可是不久之后又会再次施暴。

信中可以看出马景涛负疚的解决与继续。弟弟出狱,让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内在的负疚得到了缓解,但是从对妻女的款款深情中,又隐含着负疚的延续。如果他真是温情男子,对于十年默默支持自己发展的妻女,分离后必将愧疚。当然,如果是从夫妻情逃到兄弟情的情感转移,则是逃避婚姻责任甚至家暴的阴影。

十年一觉之“觉”其实可作二解,一是继续睡觉,二是开始觉醒。即从十年的婚姻中清醒过来,去追求愚公之梦,帮助弟弟实现诺贝尔之梦。而诺贝尔之梦仍可能是睡着的梦而非清醒梦,如此倒推回去,或许他并没有从十年婚姻中觉醒,只是从婚姻之梦到兄弟之梦罢了,还是睡着。

这是一份对公众有所交代的公开信。既需要对自己的离婚说点啥,又需要有所隐晦。因此,与君共勉之“君”包括读者诸君,他的弟弟和妻女。通过与大家化合在一起,淡化人我界限,其实也可能在淡化自己的婚姻家庭责任。

从景涛景珊两兄弟的冲动型暴力,也许跟原生家庭有关。马景涛的父亲是警察局长,我在白丝带从事咨询的工作里,常常看到家里的儿子通过惹祸来引起家长关注,保持与家长的连接。

从马景涛的宣言看出,他似乎在用原生家庭的拯救者的形象,来美化自己婚姻的失败,和对家庭的不负责。他把离婚正当化了,好像是为了照顾弟弟,没法照顾老婆孩子了。

两次暴力犯罪进监狱的弟弟显然比他更任性,面对如此任性的弟弟,马景涛还要“倾毕生之力和你东山再起”,这无疑是一个拯救者与牺牲者的形象。这体现了施暴者的另一特点:自卑与自大。自卑和自大是一体两面,诺贝尔奖乃殊荣,自己实现不了,希望通过帮助弟弟来让自卑的自己凭此分享荣光。

施暴者往往缺乏处理冲突、调解情绪的能力,所以容易冲动施暴,这在马家兄弟上都有表现。酒后施暴,往往是施暴者为自己找的借口。“我是在酒后失控才实施暴力行为的,错的是酒不是我”,酒因此成为替罪羊。

从宣言看,马景涛对弟弟有很深的负疚感,可他的负疚背后其实有愤怒,这种愤怒可能一直没有合理宣泄。老要莫名拖累自己的弟弟,自然让人愤怒,但文化教导我们,不要对亲人表达攻击性,因此愤怒被压抑了,以更大的牺牲和忍受来表现。而弟弟景珊冲动式的犯罪,或许也是一种潜意识的报复行为,让哥哥产生内疚,“都是你的错,是你不借钱给我,害我坐牢”。

其实,施暴者需要面对处理这些受伤、负疚和愤怒等负面情绪,才能不再重复暴力言行。他们可以参加一些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人口基金赞助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就帮助一些施暴者摆脱了施暴的惯习。如果马景涛还有家暴和伴侣暴力,非常希望他按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来行动。马景涛是继续睡觉还是开始觉醒,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张智慧

华东师大文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执委,性别暴力、家庭暴力干预者。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杨雨柯、任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