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凭什么做《长谈》,盘点罗永浩曝出的那些金句

从罗振宇给出的《长谈》Slogan“让他把话说完”就能看出来,《长谈》一开始就主张打破常规,目的是重新定义视频访谈的节目形态,超越访谈类节目的固定套路和边界,寻找到一个全新的范式。

 |  我是土妖

当前,互联网视频领域已经趋于白热化竞争,从长视频、直播到短视频的轮番上阵,从脱口秀、竞技、相亲、亲子题材的火热网综到玄幻、刑侦题材大剧的推陈出新。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视频领域早已进入了“无立锥之地”的贴身肉搏阶段。但就在几乎针尖对麦芒的市场里,罗振宇却高调推出了一档录制长达9个小时、200多个真实精彩问答的回合式访谈节目。

4月7日,《长谈》这一档“罗振宇对谈罗永浩”的访谈节目正式在腾讯新闻、腾讯视频播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罗振宇凭什么有信心做《长谈》?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感受,访谈类视频节目多如牛毛,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烂大街的视频形态。三千六百秒赤诚对话的《鲁豫有约》、国内最早的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用对话记录历史的《面对面》、金牌娱乐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催人泪下的《艺术人生》......这些都算得上是国内排在TOP10榜单中的金牌访谈视频节目,各种花式、各种套路,几乎穷尽了访谈类视频的种种,已经很难再有新的玩法了。

那么,罗振宇凭什么有信心做出一档具有爆款效应的《长谈》节目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从罗振宇给出的《长谈》Slogan“让他把话说完”就能看出来,《长谈》一开始就主张打破常规,目的是重新定义视频访谈的节目形态,超越访谈类节目的固定套路和边界,寻找到一个全新的范式。而从4月7日腾讯视频已经播出的节目内容、形式来看,其中有四大亮点可圈可点。

一是差异化定位,用罗振宇在访谈开始前的旁白来阐释,《长谈》一定要打破既有的市场规律,填补市场的空白,解决传统视频访谈节目存在的痛点。通常,电视访谈节目不能提供足够长的时间,无法管窥话题与访谈人物的全貌,仅仅是只言片语。但《长谈》讲究的是:不管是3小时,4小时,9小时,只要答者意犹未尽,问者心中还有一丝疑问,谈话就要进行下去,让创业者把话说完。

二是创造了纪录,《长谈》号称是中国史上最长的一次访谈,近9个小时,囊括了多达200多个精彩、针锋相对的问答。通过多维度的观察,能给出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片中,罗永浩称“这是我五年来接受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次采访”,也会全部分享“五年来所有你想知道的东西”。言外之意是,其他有关罗永浩的访谈只是《长谈》的一个子集。而且,相比传统碎片化的访谈,《长谈》的内容呈现出了体系化、知识化的新特征,以创业者的8大关系作为主线,衔领创业者与产品、创业、用户、高管、员工、合作伙伴、自己等8个板块,还原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及重要决策后的思考,可作为创业者入门的初阶教程。这是区别于传统访谈的地方,也是对访谈价值上的一次升华。

三是锁定焦点人物,无论是“罗胖”的罗振宇,还是“老罗”的罗永浩,都是典型的话题性人物,自带粉丝和话题讨论效应,而且两个人都极具洞察力,很能“侃”,经常几句话冒出来,便能在行业里刮起一阵文字风暴,轻轻松松获取巨大的注意力。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说相声的”碰到一个“评书艺术家”,同处一室9个小时,将碰撞出哪些火花?足够有噱头,足够吸引人。

四是访谈形式创新,与一板一眼的常规访谈形式比,《长谈》的节目形式并不是完全的一对一对话,看了节目的人会发现,罗胖时不时插科打诨,即时与镜头前的观众剖白自己此刻所想,同时访谈期间还穿插第二现场的点评和吐槽,让整个访谈形式上更新颖、更具看点。

盘点《长谈》里罗永浩曝出的那些金句

罗振宇与罗永浩之间的《长谈》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谈的话题是时下依然备受关注的“创业”,足够惹眼,而以创业者身份采访创业者,更能挖掘出“真金白银”的干货,给创业者带来思考与启示。而且两个人不仅能说,还很会说,现场“金句”迭出,引发了进一步的话题发酵和讨论。这也是《长谈》节目不同于普通视频访谈的地方。这次接近9个小时的罗振宇与罗永浩的200多个问答式对话,从创业、产品、用户、投资人、高管、员工、合作伙伴等多维关系角度展开,曝光了罗永浩的创业细节,也对外界的诸多质疑做出回应,还给创业者提供了来自创业一线的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不妨就摘取一些“金句”品味一番:

1)彪悍、情怀……很多标签都与我无关

众所周知,罗永浩身上被公众贴上了很多标签,网上流传的版本中,“彪悍”、“工匠”、“情怀”等关键词几乎可以与罗永浩划等号。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让罗永浩的“网红指数”持续飙升,拥有了大量的粉丝、拥趸,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争议。对此,罗永浩回应,他本人经历了从尴尬到习惯,从解释到无视的过程,“很多标签是不是真相不重要,它会一直跟着你走”。

2)补短板靠找人,一定不要自己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罗永浩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人,优势、劣势都非常显著。对于自己身上的短板,罗永浩认为,短板要通过找人补,“若不擅长做某些事,结果现在为了做企业,刻意要把那些补足,这个一定是死路一条。”

3)理想主义就是不仅仅满足于以赚钱为目标

互联网行业里功成名就的大佬,都有类似让人大跌眼镜的金句,比如前几天网易的丁磊说,赚钱只是顺便的事;马云说,最后悔的事是做了阿里巴巴。这一次,罗永浩也说了同样的话,他认为,“理想主义不要满足于以赚钱为目标,赚钱是创业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或者刻意打造出来的副产品。”

4)做消费电子不用非得是科学家

创业老板是什么出身,与最终的成败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罗永浩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很多做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科技巨头,它们背后的老板都不是技术出身,认为只有技术出身才能做技术公司,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如果你做科研前线的那些东西,老板必须是科学家,但是如果是将科技转化成消费品,这个老板不是科学家一定做得更好。”

5)我就喜欢那种彻底辜负自己天分的天才生活态度

对于罗永浩执迷不悟地继续做锤子手机,外界的质疑声音很多,就连罗粉也感到痛心疾首和不理解。但罗永浩说,“很多人希望我回到以前那个状态,快意恩仇,想骂谁就骂谁,做一个脱口秀节目,也可以活得很好,不差钱,还很随意,不受现在这么多约束。但我就喜欢那种彻底辜负自己天分的天才生活态度。”或者正是这种执拗与不走寻常路的态度,才让罗永浩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这场长达9小时的访谈中,值得琢磨、记住的“金句”还有很多,比如“锤友不是我的粉丝”、“小公司靠产品就可能击败大公司”、“创业五年,最大的变化是宽容”、“能够做手机是我这一生难以置信的幸运”、“做企业你得全程不舒服,一觉得舒服了,就危险了”、“技术实现要有敬畏之心”等等,每一句话背后都透露出了创业的感悟,心路历程的转变。这也让《长谈》余音袅袅,值得反复琢磨。

构建知识服务生态的新范式

对于罗振宇高调抛出《长谈》节目,了解罗胖的人明白:罗胖只要一出招,不管做什么,都会回答他的商业逻辑中去。《长谈》除了在腾讯首播4小时精华版外,6小时完整版在「得到」App首播,而且直播过程中,还接入了罗胖的全程点评。可能有人恍然大悟了,《长谈》拉开这么大架势,顺便还帮「得到」App打了一个广告,与能人対谈,莫不也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得不佩服,在内容创业领域,罗振宇堪称鼻祖,但每一次玩法每一个转身都极富创意。从罗辑思维公众号至今每天60秒语音、当年与如日中天的papi酱搞广告竞拍、将跨年演讲搬到电视荧幕上,到这次与罗永浩联袂出演《长谈》,实质上都是内容型产品的一种运营方法,构思、创意、策划、运营、导流到转化为用户,持续保持最大声浪,又一环扣一环,让人叹为观止。罗振宇的招数、套路很多,但一直没有变的是以产品的思维开发、运营知识服务产品,持续探索新的知识服务的应用形态。

拿罗振宇拳头产品「得到」App来说,满足的是精英用户的知识获取需求。通过将一本书提炼成20分钟左右的音频,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开通专栏(如吴军、万维钢、薛兆丰、和菜头、李翔等,用户只要付费199元就可「得到」App一年的贴身知识服务),分享世界各地最新的知识新闻,让用户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保持学习。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27日,「得到」App总用户数近620万人,日均活跃用户约50多万人,专栏累积销售超171万份,总营收达到1.5亿元。数据上的表现也间接验证了内容付费商业逻辑的成立。

目前来看,内容付费、知识服务行业正快速崛起,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中产阶层对知识获取的不安与焦虑感,也有消费观念上的转变和升级,以及移动支付、付费模式带来的便捷性。这让优质内容、实用知识成了香饽饽,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正是风口效应的出现,催生了「得到」App、值乎、分答、喜马拉雅、豆瓣时间等一大批知识付费产品的出现。

当然,内容创业、知识变现这条路仅仅有了一个模糊的路径,不管是外界给出的“精英型”、“实用型”的划分,还是文字、语音、视频等多形态的涌现,又或者是不同知识付费平台发展路线上的其他分野,所有这些都只是内容创业过渡期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罗振宇的「得到」App,以及炒得沸沸扬扬的《长谈》,都是值得鼓励的创新行为,因为在视野不清时,只有探索才会有进步。 

毫无疑问,一个“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的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