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些科技老记的朋友圈,你甚至能发现,他们好像一天出现在了5个发布会现场,但其实,只是公关给了图、发布文案和钱,买了他们的广告位,朋友圈加上微信发布(软文直发或软文加工),妥妥的零成本收入2万元及以上。
1
被虎嗅暂别北京的愚人节特稿(搞)刷屏了。
「这个城市依然是媒体中心,可是这个城市最有钱的公司要么在努力用机器人代替媒体人,要么用广告费拉拢媒体人,要么把媒体人挖过去当公关。这个城市依然是内容创业的中心,可是最成功的内容创业者要么热衷于在标题中使用“傻逼”,要么可以教别人“如何一小时建立受用终身的XX系统”,要么熟练于在每一波平台红利期“做号”。」
文章对情怀的表达与克制,以及趁愚人节这个特殊时间节点的自嘲和解释自嘲,都非常高明。像是个营销,更像是个发刊词或卷首语,十之八九出自虎嗅创始人李岷之手。
热点之后,必会有次生热点,几个小时以后就有段子手进驻,表达对这个东城最大科技媒体的缅怀之意,也有坚挺的怼虎嗅派速度跟进《虎嗅逃离北京?活该》。所能诟病的无非是软文、黑公关以及盈利能力弱到爆等几个维度,那不妨逐一聊聊。
2
相比于自身旗下就拥有不少记者的科技媒体来说,虎嗅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编辑把关和议程设置的能力,能入虎嗅法眼的稿件不多,也正因为此,虎嗅上的稿子基本都好看,不少高产作者出去后,能成为商业品牌与传播机构的座上宾。当然,虎嗅自己的记者表现也很优秀,虽然站在很多公关的角度,提前给虎嗅放料,安排虎嗅采访,甚至给虎嗅通稿都不是百分百安全的事情。
自媒体人投稿的模式也会带来麻烦,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向虎嗅开过炮,新浪微博与虎嗅也撕过逼(虎嗅旗下记者曾撰写新浪掉队论,不过微博二次崛起,虎嗅也没排斥)……
自媒体人往往以对行业的主观分析为主,采访是次要的,而单纯的信息综述又没有价值壁垒,故而,细究起来,虎嗅文章更像是科技评论而非科技报道。虎嗅和企业,尤其大企业缠斗多了,难免就有公关甚至知名公关不服,拒掉的稿件多了,难免就有自媒体人甚至知名自媒体人不服,而这也恰恰是影响力的表现。
记者和公关的职业精神,很多时候是天然对立的。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虎嗅、36氪、钛媒体和PingWest等科技媒体并没有采编资质,只能称之为作者。作为公司公关,以自己公司的利益为上,无可厚非,尤其上面站着要求零负面的领导。
公关请媒体过来参加发布会,给了车马,通过市场手段,有过投放和广告赞助,但在必要的时候却得不到公关保护,自然会生出“黑公关”、“通过黑稿向企业要钱从而实现营收”等想法。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用这种手段实现商业化的媒体机构,但并不代表皆是如此,因为记者来说,采编和经营是分离的,选题和内容的客观度不因接受过赞助甚至公司层面上的投资而改变。(能严格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真的很少了)
我所接触到的虎嗅编辑里,大多参加发布会不拿车马,又由于他们写稿同时还要轮流坐班编稿,其实也很少参加发布会。而按照李岷的表述,直到现在,虎嗅都拒绝跟金主合作不标注“广告”、“推广”等特殊字样的商业植入性内容,因此特别不招金主待见,微信公号徒然拥有百万关注者。
我拿到的一个报价表(不明确是乙方报价还是虎嗅真实刊例)显示,虎嗅官方微信头条报价22万,从微信到主站以及app,都对广告标注和内容要求做了限制。
3
对内容和商业化的把控,是考验一家严肃媒体能否受人尊敬的尺子。所以,像那些很容易发稿又很容易删稿,很容易投放广告又容易模糊文章和广告界限,很容易成为打手甚至两面三刀的科技网站来说,他们进入的是一个恶性循环通道。要成为头部科技媒体,就别开自我堕落的口子。
大浪淘沙,很多老牌科技网站,诸如DoNews、Techweb等,命运都和十多年的视频网站江湖相似:最早入场,却终走向落寞。现在更有打着科技媒体旗号行公关乙方之事的。无论是创投圈,还是普通用户,都是会用脚投票,虎嗅和36氪的江湖地位,能说明一些事情。
专业化媒体很难大规模盈利,这应该是一个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黎瑞刚投资财新并不图资本回报。这样看,虎嗅倒是有些像互联网科技圈的财新了。
虎嗅挂牌新三板之后,其财务数据对大众更为透明,2013 年、2014 年、2015 年 1-5 月,虎嗅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349.91 万元、925.78 万元和 564.77 万元,均占当期营业收入的 100%;净利润分别约为19万、66万和78万。最新的搬家文章显示,已连续亏损15个月(不过虎嗅官网旋即更新的版本删除了该信息)。
这个数据表现着实惨淡,甚至还比不上和虎嗅分手过的葛甲老师一个人的盈利能力,也比不上数据刷量被腾讯科技打脸的李瀛寰老师。这些科技老记,早年确实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报道作出过不少贡献,近两年,直接将名气套现,鲜有好报道出炉,但可以买得起北京的学区房了。
观察一些科技老记的朋友圈,你甚至能发现,他们好像一天出现在了5个发布会现场,但其实,只是公关给了图、发布文案和钱,买了他们的广告位,朋友圈加上微信发布(软文直发或软文加工),妥妥的零成本收入2万元及以上。据说,不少科技记者近两年收入早就千万量级,这商业模式自然比虎嗅高明很多咯。
也不止虎嗅,其他科技网站想要大规模盈利也并不简单,周期性活动和知识付费成为了他们现在的突破点。虎嗅有虎嗅FM节,36氪有WISE独角兽大会,钛媒体有T-EDGE,Pingwest有PingTalk,创业邦有创业邦100的年会和季节性峰会,创业家有黑马成长营……本质上,这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告模式没有差异,只是换了个titlr而已。
知识付费方面,虎嗅和钛媒体走了会员路线,36氪上线付费专栏,其他家也都有一些商学院的尝试,下回对他们商业化的套路与真诚做细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