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煮饭仙人”,一辈子都在研究怎么煮饭好吃,我们却做不到

曾几何时,人们对“匠人”一词充满不屑,而今我们才明白,“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它意味着专注、坚守、精益求精,以及创新永不止步。

 |  中外管理杂志

作者:刘步尘 

这是一位传奇的日本老人。

去年,他带着那口用了51年的老锅来到中国,说要用东北大米煮出“银饭”——在他眼中,不好吃的叫米饭,好吃的叫饭,只有纯正美味的米饭才配称“银饭”。

因为年少时饥饿的记忆太深刻了,他对煮饭情有独钟,一煮就是50多年。

如今,他已年近九旬,依旧琢磨着煮饭的技艺,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顶级”,准备将饭煮到死去为止。

他形成了自己的煮饭秘籍,比如,每次煮饭定量三升米,淘米要用流水不停地冲洗,让每颗米粒充分摩擦又不可使用蛮力以免米粒受到伤害。

淘过的大米还要再浸泡40分钟,煮饭用的水一定要在前一晚放入装有长炭的大瓦罐中静置。煮饭开始用微火,让锅里的水产生对流,让所有米粒均匀受热,然后再转至大火。

当米饭溢出黏汁,须及时转动锅盖和饭锅以确保受热均匀;煮22分钟之后,转微火继续蒸煮20分钟。

他说:一旦开始煮饭,务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他叫村嶋孟,日本国民尊称之为“煮饭仙人”。

以几乎虔诚的态度煮一锅饭,这是村嶋孟给所有认识他的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一旦开始煮饭,务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也许你会嘿嘿一笑说,不就煮一锅米饭吗?有必要这么神圣吗?

是的,老人就是这么做的。我想,在他的意念里,大米一定是有生命的,因为是生命所以你要尊重它。

我这样想,假如村嶋孟不是因为小时候挨饿选择了终生煮饭这个职业,做别的职业他也一定极为出色,因为他具备了一个卓越者最基本的素养:专注、极致、洞察、思考、甘于寂寞、追求卓越。

煮饭,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个简单到不必用心的工作,但在村嶋孟眼,里面的学问大到一辈子都学不完。

很难想象这个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一件事付出一辈子的心血了,更何况煮饭这种既单调又不怎么挣钱的工作?!

村嶋孟的人生告诉我们:再简单的工作,都可能大有学问,只是你有没有足够用心去发现它。

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他研究的课题竟然是“1+2=3”,那时的我这样想:“1+2=3有什么好研究的,多简单啊!”

这几年,“工匠精神”成了热词;曾几何时,人们对“匠人”充满了不屑,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它意味着专注、坚守、精益求精,意味着创新永不止步。

这些年,好像每个人都患了焦虑症,总是一副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的样子,鲜有人能够静下心认真思考问题,鲜有人耐住寂寞完整阅读一本书。

我们总想比别人走得快,而人家想的却是比我们走得远。于是,我们和人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今天,我们的经济总量已上升至全球第二,但我们生产的产品差不多仍是中低端产品,我们付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却高居世界第一。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就说过,“我们现在是制造大国,但都是在价值链的低端阶段。”

而我们“讨厌”的东邻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远走在我们之前——从结构到质量都比我们好很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和我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的单位能耗竟然高达日本150倍。

近日,一篇关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企业》的文章同样被人关注,文中陈述的事实让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中国人心情沉重。

文章说,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中国集团企业平均寿命约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比如,日本有几万家企业寿命在150年以上,而中国只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同仁堂、王老吉5家企业超过150年的历史。

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短命?作者给出了他的观察。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数量世界第一。

日本企业家给人的印象是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作者说,他去日本和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这家企业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到他的产品这位青年企业家手舞足蹈两眼发光,很享受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样子。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为保证环境清洁及产品品质,要求车间地板每天清洁十次,日本人听了之后保证每天清洁十次一次不少,并坚持不懈;我们听了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后十次就变成了八次,慢慢八次变成五次,五次变成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差距的由来。中国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对国民素质及企业理念来一次彻底的改造。

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自省能力,更不具备向敌人学习的高贵品格,我们剩下的只有夜郎自大。

好在,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发表演讲,着重谈了他对技术的思考。

他说,中国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应用创新阶段、商业模式创新阶段。今天,中国企业正在迈向第三个阶段——技术创新阶段。“过去两个阶段的创新和方法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已经失效,已经到了一定的界限,无法再继续扩张。”

我们过去讲到微笑曲线,一端是技术,一端是品牌,今天中国企业依然回避不了这两个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在技术和品牌方面进行拓展。那么,技术和品牌什么关系?方洪波的回答是:品牌依赖于核心技术的创新。

企业怎么去创新?方洪波说,你得有好的环境,你要鼓励人家去创新,并保护他的创新成果。你要投入资本,资本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要推动资本转型,要去赚钱,有好的能力、好的资源、好的环境。“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

“激发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国家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发展,对外进一步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重新分工、定位大潮中。对内要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让民企享有同等的市场机会。二是保护知识产权,以保护企业创新激情和创新成果。”

西门子管委会成员博乐仁对方洪波观点十分赞同,他说,企业不能单枪匹马搞创新,要依赖生态系统,利用外界资源,完全闭门造车难有创新成果。

中国企业是时候从管理模式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回归到技术与产品创新这个本源上来了。

等到有一天中国人普遍建立了“产品至上”的观念,再回头看日本百年企业及村嶋孟先生,我们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作者为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