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难让人想象,看起来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工匠精神,会与历史悠久的中药产业有怎样的关系。
文章来源 | 慎思行
引子
他山之石的启示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一个词汇,不仅企业在谈,政府再谈,学术界也在谈。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中国似乎是一个缺乏工匠精神的国家。因此谈到工匠精神,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集中于德国和日本。的确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家,日本和德国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深入分析。
比如谈到德国,对标准的坚持,对精确的理解和对完美的追求,都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注解。而说起我们的邻居日本,对细节的关注,对极致的追寻和对本分的坚守,则构成了日式工匠精神的核心。德国人的理性严谨和日本人的细致专注,都带有这两个国家自身的鲜明特点,因此德式和日式的匠人精神,自然也是在两个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这块土壤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孕育出来的。
由此来看,纵横一万里,来往五千年的华夏大地,自然也会孕育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工匠精神。但是是什么使得大家认为当今的中国如此缺乏类似于日本和德国的这种工匠精神呢?
找回匠心
我们认为,这与中国最近30年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曾有海外媒体对这种态势进行过相当精确的描绘,即所谓的“大国崛起时的膨胀情绪”。意即从国家到企业,乃至到个人。对速度、对机会和对发展的追求已然成为一种风潮。追求速度不能等,有了机会就要上和为了发展要跨越的思维,自改革开放以来,似乎一直主导着与整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虽然这种氛围对于推动经济发展颇为有利,但却很难想象此种氛围之下,工匠精神会有怎样的生存空间。
极速扩张的房地产业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缩影,但“唯快不破”的思维也助长了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其实对发展的热望,源于中国市场长期压抑而未被满足需求的总爆发,而这一爆发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过往3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在当下,人们再次开始关注工匠精神,则是一种基本需求被满足后,追求更高品质的一种回潮。这也是从国家到企业层面又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原因。稍早些时候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就是这种回潮的体现。不过在我们看来,《大国工匠》虽然塑造了一些典型,却并没有真正挖掘和展现出中国式工匠精神的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式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与其他国家的工匠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如果说工匠精神源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长期发展和积累,那么或许在中国有着最悠久历史的产业应该最能代表这种精神。而这个产业就是中药产业。
什么是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似乎很难让人想象,看起来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工匠精神,会与历史悠久的中药产业有怎样的关系。的确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厂商的信息轰炸,似乎每个人都能够对像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的质量品头论足。但是说到中药,虽然其效果已经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得到证明,现在却很少有人了解中药的品质如何能够得到保证。其实由于中药产业的链条绵长,从采摘、种植、加工、到炮制、存储、运输,再到生产要历经众多环节;这其中又涉及了从采药人、药商到大型企业等为数众多的各类不同的主体,因此实际上控制中药品质之难,远超像手机这样的先进制造业。
但千百年来保证中药品质的却并不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复杂的检验流程,而是视药材为生命的中药人,所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对这种工匠精神最好的总结莫过于同仁堂的那个两句“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两句有着近350年历史的古语所强调的要点,似乎与我们现在追求最快速度、把握所有机会、跨越细枝末节中所体现的快、散、粗截然相反,而深刻体现出了源自中医药领域的中国式工匠精神的慢、专、细三个关键要素。
慢,而得其全
工序繁复耗时冗长,却不厌其烦,尽得天人之道
千百年来华夏民族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的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外一种处世哲学。很多中药的炮制工序繁复乃至百道,耗时冗长甚至月余,但是制药人却能承其匠心,不厌其烦,始终相信越是简单枯燥而耗时的工序,就越能浸透制作者的心意。而这种心意更渗透着中药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并通过与时间的对弈使得药材的效能慢慢显现。所谓慢工出细活,首乌和陈皮两味药材的炮制就是最好的体现。
首乌又称何首乌,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药材,因为炮制之后有乌须发的功能,被用在洗发水中而广为人知。但是首乌的炮制过程却甚少有人知晓。古法炮制首乌极其繁复,需要九蒸九晒,就是先将浸透黄酒的何首乌与辅料黑豆黑芝麻一起上笼先蒸8个小时,再晒一天,然后再蒸8个小时,再晒一天,如此反复9次,竟需要1个月的时间,以使生首乌内部偏黄的颜色被黑豆和黑芝麻完全浸润而彻底变黑,才能使得首乌乌须发的功能达到极致。
而相比首乌,陈皮则更为常见,其不仅可以作为药材发挥理气健脾治疗胃病的功效,更是一种南方常见的食品。不过在一般人看来,陈皮的炮制再简单不过,只有剥皮和晒干两道工序,而实际却并非如此简单。陈皮以陈为贵,民间更有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因此要使一种中药逃过腐烂粉化而能长期保存,需要执着的努力。因为任何非自然的烘干手法都不利于陈皮药效的保留,所以只能采取新陈皮年年晒日日晒,旧陈皮定期晒的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最后再置于灶台之上借助炊烟慢慢陈化,方不负陈皮知名。
慎思行评论
慎思行评论:因此,慢,是漫长的等待,更是一种修行,而修行是一生的功课,永无止境。同仁堂所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意即在平和中渗透的匠心,通过以柔克刚的力量,将时间作为工具,慢慢打磨药材,直至其的成分完全渗透、凝结、累积、转变成为能够治疗疾病的一方良药。虽然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但内心深处的满足与豁然却不足为外人道。
专,而尽其性
药材源自天然,
由于人们的专心致志,才能使药尽其性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药材的灵性得源孕育之境,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位药材都有其专属的最佳生长环境,中药谓之道地。道地药材,地道炮制,是一场关乎“专”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之中,中药人的专心致志感动自然,使得深藏于大山之中的中药至宝得以被发现,亦使得中药之精华得以凝结,而药尽其性,为人所用。专之珍贵,更以寻找野参和熬制膏方为先。
吉林长白山,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不过由于山野生人参数量稀少,且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之下,唯有头顶的红籽才能暴露踪迹。所以禁言是寻参的规矩,为的是能够保证寻参人专心致志,在茂密在丛林之中发现那一丝一毫的痕迹。不过,一个星期一无所获对于寻参人而言也再正常不过。而由于人参须根在土层里错综盘绕,即便找到,但要挖出一颗完整的山参,且不破坏须根一丝一毫,仍然极其困难。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寻参人,没有大半天时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数小时的跪地劳作,达至忘我的境界,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相比深山寻参的辛苦与忘我,在闹市中熬制膏方却是一种别样投入。膏方是中药常见的剂型,多为20-50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用于营养滋补和疾病预防。由于膏方组方复杂,制作过程不为人所见,因此在选药、润药、煎药、榨汁、过滤和沉淀等环节都完全依赖膏方师个人的专心与品性。而到了熬膏环节更仿佛进入大考。膏方师不仅要对火力进行严格把控,搅拌还要一刻不停,并根据熬膏阶段,时刻调整搅拌的速度和力度,确保膏体均匀稳定。待到挂旗,收膏之时则必须手疾眼快,以防过犹不及,才能熬得好膏。
慎思行评论
所以,专,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仰。因此“品味贵”并不仅是因为药材珍稀难以获得,而更渗透着采药人不辞辛苦,专心致志的忘我境界。“不减物力”,则意味着制药必须尽人性,即便药材贵重亦不惜重资,只求以至诚之心让药材充分发挥效果。人与中药的故事就是如此,种植、采收、炮制,一代代中药人的辛劳付出和坚守传承,专而尽人性,于是药材有灵,尽其物性终成济世养生之良药。
细,而辨其用
药材千变万化
却能体会出其中细微的差别,而物尽其用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采药人洞悉自然的匠心。中医用药注重,采其时、取其地、选其质,才能达其效,实现药到病除。而从现在科学角度来讲,其中的逻辑是只有在特定的时令、地区和品质之下,有效成分在药材中才有最高的富集程度,最利于发挥药效,这与深秋时的江浙之蟹最为肥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中药人在药材的分辨与选择时,始终保有细腻之心,且在贵重药材中尤其明显。
安徽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种植经营中药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有药都之称。不过药市之上人群熙熙攘攘与乡里街边的市场似乎并无二致,而南来北往的药农药商更是便衣素服、满面沧桑似乎也不是重视细节之人。但是谈到中药的品相质量却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因为药材的产地、时令和品相对其效果影响巨大,所以中药人对药材的选择之细超越想象,比如当归以身干质坚、身长腿少,断面黄白,气味浓厚者为佳。大黄则以,断面有纹,气味清香,味苦不涩者为上等等。因此,选到细处只有充分调动五感才能真正觅得好药。
而谈到珍贵药材的辨别,更是有如高手对决在细微之处见功力。以麝香为例,麝香取自雄性麝兽的麝香腺囊,有很强烈的香味。而鉴定麝香的品质则需要通过眼观、口尝、鼻闻和手捻四种方式来进行。其中手捻尤其复杂,需要用洗净擦干的双手取豆粒大小的麝香,在食指和拇指之间反复揉搓30分钟不得间断,以使麝香渗透至手指的皮肤之中,然后反复用肥皂洗手10遍,每遍都要认真搓洗冲净,擦干。且一天之中不能用手在做它事,以保持洁净,然后等到第二天才可以根据手指余香的程度,来判断麝香的品质。
慎思行评论
慎思行评论:所以,细,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遵《肘后》,辨地产”,即是在千百种不同时令、不同产地的不同药材中进行判断,极尽五感之能来洞悉药材的来源之异和品质之别,从而发挥其最大效果。中医中药的博大和奥妙实乃非常道,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观察、使用和比较,凝固灵性和智慧的判断标准才应运而生,因此中药人之细不仅是师法自然,更是对前人长期经验的深刻继承和总结。
如此来看,中国式工匠精神的慢、专、细与德式的理性严谨和日式的细致专注,既有相似又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虽然同样是在时间和细节的磨砺中铸就品质,但是承袭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发展,中国式工匠精神更强调效法自然,追随本心,在对自然的领悟和内心的平和中,实现天人合一,达到至高境界。这是细的态度,也是专的选择,更是慢的境界。
如何打造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不过,同样是工匠精神,德国有着完善的学徒制来巩固和保障德式专业精神的发展,而日本亦通过强大的家族传承使日式工匠精神得以连绵不绝。而中国式工匠精神却在过往30年“膨胀情绪”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迷失,成为散落在民间的颗颗珍珠,分散而不成体系,不可汇集又难以延续。这或许也是现在人们认为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真实原因。
而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德国的学徒制还是日本的家族传承,其核心都在于以特定方式构建一个能够孕育、保留和发扬匠人精神的专业体系,而这个专业体系,才是传承和发展中国式工匠精神的基础。
那到底什么是专业体系呢?我们认为它由专注、专长、专业性和专业精神四个递进的层次构成,并通过组织与个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基于前文对中国式的工匠精神的剖析,我们不妨以在中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同仁堂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个专业体系的形成逻辑。
先有所专注
从组织专注:
打造专业体系,组织本身的专注显然是重要的起点,这似乎并不难理解。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眼花缭乱的商业机会,想保持组织的专注却异常困难。因为组织总会由于追逐市场机会而慢慢迷失自己原来的方向。因此为了能够让组织始终专注于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必须为这个组织建立一个清晰、明确而持久的愿景。
从同仁堂的案例来看,三百多年来能够让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够矢志不移的,也正是其“只为治病救人,提供地道药材”这一清晰而明确的愿景。愿景越清晰,组织的目标就越明确,而目标明确,组织就会长期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积累,从而形成独特的能力和影响,进而形成组织本身专注性。
到个人专注:
而组织的专注性,则会进一步对组织中的个体形成影响,使得每个个体都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而随着组织专注性的提升,更会进一步在组织内形成了一种崇尚专注的氛围和文化,在这一个氛围和文化的影响之下,每个个体就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专注点。
《大国工匠》中提到的同仁堂的案例便是如此,一位药工专注于安宫牛黄丸的生产30余年从未改变,在现在对于很多人而言,似乎很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考虑到她对“只为治病救人制作良药”的这一目标的深刻认识和同仁堂坚持“两个必不敢”所形成特有氛围的影响,这样的专注似乎也并不难理解。在一个大家都一心一意制作治病良药的环境里,任何看似简单繁复工序的都是制药人发自内心的诚意,而这种诚意所带来的满足和豁然,才是形成个人专注的真正动力。
后形成专长
从个人专长:
当然个人的专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执着努力,意味着技艺的精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专长的形成。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类似野生人参的搜寻,复杂膏方的熬制和各类药材的辨别都是不可能通过机器设备来替代的。而对于很多药材的炮制,没个几十年功力更是很难对这些复杂微妙的过程形成精确的把握。
比如切白芍的药工能够做到在一寸白芍上切出360余片,每片厚度小于0.1毫米。而同仁堂的安工牛黄丸技师,手工搓丸则可以做到每丸都是精准的3.00克丝毫不差。这也只有数十年的努力积累所形成的专长,才能做到这种令人惊叹的程度。
到组织专长:
个人的专长或许有着耀眼的光芒,但是如果因为不能有效的传承和发扬而其慢慢消逝,则更是一种悲哀。因此只有将个人的专长转变为组织的专长时才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这或许是中国式工匠精神的传承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也是中国在近年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为重要的原因。
而同仁堂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其独到之处。在古代同仁堂就采取家族连坐联保的方式,鼓励有个人专长员工将自身专长“下传子”,而且乐家也愿意持续雇佣员工的子孙,并最终形成了许多家族式的专业人才,成为了同仁堂长期发展的基础,而到了近代同仁堂在逐步从家族传承演化为现在的师徒制度并且沿袭至今,从而实现了从三百年来从个人专长向组织专长的传承、演进和发扬。
再建立专业性
从专业组织:
随着个人专长逐步向组织专长演进,组织为了确保对个人专长能够有效被承接和延伸,并且充分提升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构建专门的制度和流程,研究专门的工具和置设专门的资产,从而将整个组织打造成具有专业性的组织。从同仁堂的例子来看,为了打造自身的专业性,同仁堂不仅在古代通过传承于创始之初的《同仁堂配本》来严格规范重要的炮制工序和要点,更有现代同仁堂为保证品质而创设的成百上千条严格的工作守则。而在工具方面,同仁堂不仅有用于手工搓制安宫牛黄丸的传统专用工具,更有后来专门研发的先进的中药产品生产线。而从药材种植端到门店销售端的直接控制,更是将整个组织的专业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到专业人士:
而在整个组织专业性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从事专门工作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也不断地提升,从而慢慢形成整个组织起对专业人士的尊重,进而保证专业人士能够静心敬业,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同仁堂自古以来在众多药铺之中,就以厚待药工知名,不仅照顾药工的个人生活习惯,还对卖药人的伙食关注有加。而在对药工和卖药人的选拔更是与众不同,不仅只用成手不用学徒,还要求卖药人必须通晓医理经验丰富,甚至能承担部分医生角色的专业人才。而在国有化改制之中,同仁堂的药工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传承同仁堂文化和技艺最为重要的载体。时至今日,同仁堂的制药技师更是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大国工匠》中首次登上央视屏幕,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
最后形成专业精神
从专业人士:
成为专业人士不仅意味着获得外界的信任和尊重,更意味着除了在特定领域的专注、专长和专业性之外,还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并且形成了源于内心,驱动自身不断前进的动力。而这种在专业领域追求极致的内生动力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精神。因此,专业精神不仅是专业人士赖以生存的土壤,更是推动专业人士不断创造精品的源泉。不过在我们看来,现在的中国所缺乏的或许就是这种对专业人士及专业精神的认知、认可、理解和尊重。而同仁堂的“两个必不敢”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同仁堂对制药技师这种专业人士的要求,也是对其专业精神的理解和体现。
到专业精神:
而随着专业精神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不断的生根发芽,少数人的专业精神开始逐渐影响到整个组织,并且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组织。而这个组织就成为了传承、传播和发扬专业精神新的载体。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得专业精神在组织内的传承开始具有更广泛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个人专业精神到组织专业精神的完整过渡,进而使得整个专业体系的构建最终得以完成。
对于同仁堂而言,这种专业体系及其所形成的专业精神,不仅是乐氏家族十三代人对中药品质做出的不懈努力,也是古往今来为数众多的同仁堂的药工坚持“两个必不敢”的实际行动,更是现代同仁堂人所信仰和传播的价值观。
而专业精神即是工匠精神
因此,在我们看来,中药产业中所展现的中国式工匠精神,及其所包含的慢,专,细,所强调的效法自然,追随本心,在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平和中,实现天人合一,达到至高境界。实际上正是一种在中药产业的追求极致的内生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式工匠精神即是中国式的专业精神,而为了能够传承、演进和发扬这种独特精神,我们就必须要在更大的范围打造中国特有的专业体系。
同仁堂三百年历史在专业体系的发展上的经验或许是一个有价值的案例,不过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打造专业体系这不仅需要每一个组织个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找回中国式工匠精神失落的30年,使得中国式工匠精神再度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