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亿级企业,拯救阿拉善沙漠,长辞后仍洒下光辉

从一个权力拥有者到一个请求权力的商人,成就了刘晓光举重若轻的个性。

 |  金融之家

作者:徐影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这缕春风,于2017年1月16日晚19时左右因糖尿病并发症在北京协和医院陨逝,而这个月,也是他62岁的生日月。

从任志强、冯仑、潘石屹、王巍等人以及媒体的追思可知,1982年至1995年期间的刘晓光就职于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历任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升任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是一个技术派官员,年轻而又“使命感非常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刘晓光的一生照耀着每一个光芒下的人们,从好友、同行及媒体纷纷表示悼念到即使从未接触却为他事迹所感动的无数人们身上就可以折射到:“毕十年之功,建立四大平台,形成一个机制,一种态势,产生一个个结果。”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让人敬佩。

【一】

90年代里,北京市政府里面30多岁的副局级干部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在他仕途之路正走得光明平坦时他却做了一个在他人生中,十分具有“拐点”意义的决定:临危受命,掌舵重建首创集团。

为什么说是“临危”,是因为当年的首创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

接手了首创集团后,刘晓光先是带领首创领导层,用了9个月的时间来探讨“首创应该做什么?”确定“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用投资银行业务的血液去支撑产业的发展,用产业的利润支撑投资银行的发展,两个轮子一起动。”发展战略,“以金融为引擎”在90才初初设立的中国资本市场极为罕见,而刘晓光不仅确立了还创造了所谓的了金融三角理论:即金融牌;上市公司牌;产业牌。因为“三角互动,企业才能发展迅速”。

此后,在首创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事实也证明刘晓光当年策略的无比正确性:二十几年里面,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首创集团发展速度比同类企业快了一倍,体量增长了将近200倍,然而,创业的曲线总是沉浮一体,收获常常伴随着阵痛和失去而来。

2004年为首创引入美国KKR、黑石等国际投资者无果,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著名品牌营销战略专家李光斗的一句略带灰色气息的评价语:国企掌门人里,干得好的进医院,干不好的进法院。刘晓光的斐然成就之下,有许多心酸、苦痛。

从一个权力拥有者到一个请求权力的商人,成就了刘晓光举重若轻的个性。

【二】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胡释之指出,官员下海,从一个分配别人的财富的人变成一个给自己和他人创造财富的人,从一个维护体制的人变成一个瓦解体制的人,使得这批企业家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其他企业家一道,真正支撑了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成为改革的动力,助推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

刘晓光曾任职的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也推送文章表示沉痛悼念,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刘晓光是该机构的创始会长,成立于2004年6月5日。

而这个组织的机缘巧合的成立源于很多年前,北京九汉天成公司的老总宋军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月亮湖边建了一所度假酒店。2003年10月,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跟十几个企业家受中国企业家论坛邀请去那里参加会议。

据描述,这位京城房地产大亨当时“跪在沙地上,望天长叹”,慨叹“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

于是刘晓光拉着任志强、王石等一众人加入到治理阿拉善沙漠的事业中,只因为听说阿拉善是北京沙尘暴的发源地,他们“试图要扫清北京的天空”。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协会最被媒体关注的,却是其治理结构。

也许反倒像协会副会长张树新后来总结的,这帮人聚到一起,要做环保,立马就牵涉到公共治理。“大家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做企业,现在学习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很快有60多位企业家承诺入会。当然这其中一些人是真正冲着做公益治沙尘暴去的,一些人是抹不开面子去的,也有些人是想结识“商界大佬”或者寻找商机去的。

不管怎样掌管着合计约有两万亿元总资产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们包括刘晓光、冯仑、王石、任志强、马蔚华、戴志康等大佬最终都汇聚到了月亮湖边,从防治阿拉善沙尘暴开始,为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尽义务。

刘晓光为官时,做的官不算大,但也不算小,但这个官是有温度的,他的温度不仅体现在与你四目对望的时候,当你转身离开,你仍然会感觉到你的背后有阳光,有温暖。

刘晓光从商时,他又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射到了国企的改制和发展中。“不管是不是我们家的事,我在这儿,就是我的事。”这又体现了大时代中英雄人物所具有的那种一往无前,那种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的优秀品格。

把生命最有激情、最有价值、最有冲动的地方留给环保事业,留给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