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14万员工不愿离开石油系统,改革瘦身遇难题

低油价倒逼国企改革,三大石油公司今年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瘦身减员”行动。然而中石油表示,有大量员工不愿意离开石油系统、地方政府也不愿接纳这些员工。看来这一系列的“瘦身”改革,仍旧遇到了不少阻碍。

 |  石油Link

作者:小熊猫

石油行业出现“人才泡沫”

到今天,不管是中石油还是中石化,都无法回避人员数量过多的问题。正在实施的各种改革手段也在表明,在石油企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泡沫”。

据一位中石油下属油田的员工透露,公司存在严重的“机构臃肿”现象:“两三个副大队长就可以主管的业务,很多时候却要分配七八个副大队长,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效益不好,职工太多,人才利用不当,这令人为2017年油田的情况感到担忧。”

对于“人才泡沫”的问题,中石油、中石化其实都没有无视。中石油从总部开始大改,机关人员编制和处室总量同步压减20%;中石化也频繁发出旗下单位员工转岗分流的消息。且不提这样的“瘦身”方式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单就当前“瘦身”计划的执行来看,中石油就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员工不愿离开石油系统

中石油今年最大的瘦身行动莫过于“三供一业”的分离,但这一行动目前遇到颇多阻碍,尤其是员工的划转问题。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中石油称,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虽然对划转的资产接收意向强烈,但是对人却不愿意接纳。另一方面,油田矿工也不愿意离开石油系统,主要是担心地方效益比不上石油企业。

其实,不愿离开石油系统的,不仅仅只有“三供一业”的14万员工。担心效益比不上石油企业,这是不少人不愿离开石油系统的原因。在石油系统内工作了多年,很多人早已习惯这种稳定、有保障的生活。

但如果仅仅是因为石油系统收入高,员工就不愿离去,那就出现了另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受石油市场不景气的冲击,目前很多石油企业员工的收入相比过去出现了大幅下降。一些较为困难的企业,员工的月收入甚至不足1000元。 尽管有部分员工因为降薪和岗位频繁调动的原因被迫辞职,但因此而主动离开石油系统的人仍然是极少数。

谁是石油人的接盘侠

受油价大跌的影响,石油系统效益已经不再高了,那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离开石油系统呢?

三大石油公司不计其数的员工都曾反映,离开石油,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对此,一位大庆油田的员工直言:“其实不是没有想过离开油田,最近每天都在研究离开油田谋生的问题,只是在没有找到好的去处之前,自己并不敢贸然辞职。”看来,员工不愿离开石油系统,并不因为石油系统效益好。

对于“三供一业”的分离困难,中石油提到,地方政府和企业虽然对划转的资产接收意向强烈,但是对人却不愿意接纳。接受资产意愿强烈,却不愿意接纳人,这是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习惯了石油系统工作方式的员工,一旦被推向社会,同其他社会人员比起来,很难有大的竞争优势。石油系统内“三供一业”的员工,地方政府都不愿接纳,那其他员工离开石油系统,又由谁来接纳呢?

想要瘦身,但没有合适的“接盘侠”,这不仅仅是“三供一业”分离过程中的阻碍,也是中石油整个“瘦身”计划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

瘦身计划如何推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一旦离开石油系统,石油企业很多员工生存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不论是中石油、中石化都在反复强调,不会出现硬裁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采取部分员工提前退休、减少招聘、甚至鼓励员工离职另谋职业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瘦身”仍旧难以被有效推进。

至于被压缩、分流的员工去了哪里?中石油表示,被压减的员工不会被推向社会,而是被安排到下属单位工作,或者将原来的单位划入新的组织机构。可见,虽然机构人员压缩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员瘦身。

其实石油国企的瘦身,今年有一个真正成功的典范——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一样,巴西国油也是一家独大的垄断国企。为志愿离职的员工提供高达6.5~22万美元的赔偿,巴国油今年顺利裁剪了10%的员工、2%的管理人员。不过巴西国油的员工总数不到10万人,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有150万员工的中石油身上,其代价不敢想象。

因此中石油只有采取更稳妥的改革手段,力图通过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来消化众多的员工。不管是减员也好,不减员也好,核心不在于要将员工推向哪里,而在于如何解决员工的生计问题。